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风雨同舟 共享甘甜——约翰迪尔与中国甘蔗机械化


康毅夫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糖的需求也持续走高。据统计,2001—2009年间我国食糖消费以年均6.2%的趋势增长,保障食糖安全刻不容缓。2012年,全球农业因灾减产、国际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我国糖料种植却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逆势上扬,种植面积超过2990万亩,预计糖料产量达1.35亿吨,同比增长7.8%,种植面积和糖料单产均创历史新高。

糖蔗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糖料作物,对整个市场的食糖供应和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但是日前在广西农垦国有良圻农场(以下简称良圻农场)举行的甘蔗收割演示会上,场长覃国平却发出了这样的心声:“甘蔗是广西的支柱产业,也是良圻农场的支柱产业,是农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近年来,甘蔗人工种植劳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劳动成本高的问题愈发突出,造成甘蔗收种不及时、产量难突破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甘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破解“刀耕火种”之困

这不仅是覃国平的切身体会,也折射着我国甘蔗生产的现状:除耕整地可以达到80%的机械化水平以外,甘蔗种植的其他环节机械化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在收割环节,甚至不到1%。从总体看,目前我国甘蔗种植依然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以人力为主低产低效的种植模式与我国快速增长的食糖需求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亟需破解之道,而约翰迪尔的出现恰逢其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机制造商,约翰迪尔在甘蔗机械领域依然居于霸主地位。据介绍,在全世界使用的甘蔗收割机中,每一千台就有700多台由迪尔生产。

那么为什么在广西看不到约翰迪尔的甘蔗收割机呢?约翰迪尔中国总裁刘镜辉说:“任何经验和机具都不能生搬硬套,我们引入中国的甘蔗收割机必须适合中国的种植环境,满足当地的生产需要。”所以从2009年起,约翰迪尔根据广西地块儿小、种植行距窄、地头空间小的特点,量身定制了“中国版”约翰迪尔小型甘蔗收割机。在缩小机身的同时,仍然保证了强大的动力系统,以应对广西变幻莫测的天气,这在演示会上展示得淋漓尽致。

演示会当天早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几乎将演示会现场变成了一片泥泞的沼泽,不禁为约翰迪尔甘蔗收割机的演示效果担忧起来,甚至怕大雨会让一早从各地赶来的观众空走一遭。但是,伴随着马达的轰鸣,一切质疑都烟消云散了。

配备了6.8升198马力发动机的“绿巨人”昂首阔步,张开巨口,“贪婪”地吞噬着甘蔗,经过“消化”后的甘蔗被分段收获,效率惊人。一旁与约翰迪尔工程师不断交流着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陈章良,更是看得技痒,亲自冒雨登上收割机,一试身手(见下图)。

 

 

现场许多观众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酣畅淋漓的甘蔗收获场面,纷纷冲破工作人员的阻拦,不顾风雨想要近距离地观看实际效果,感叹之声不绝于耳。“种了一辈子甘蔗,再也不用一棵一棵地砍了!”来自来宾市的蔗农陈兴财则已经开始关心起了更为实际的问题:“好是好,不过得赶紧去打听打听价钱,什么时候可以买到。”说着便跑向了约翰迪尔的工作人员。

雄关漫道始今朝

据介绍,演示中的收割机在以前的基础上,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又做了多处改进。一方面,为适应当地糖厂需要,增强了除叶机功率,并采用行业内最大的风扇,使收获的甘蔗更为干净,即使在阴雨天气中也可以高效作业,可以将甘蔗收获含杂率降低到3%,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另一方面,为了使农民更体面的工作,约翰迪尔保留了最好的驾驶室,并在整个机器的设计中考虑到了维修的方便和安全性。如,利用铝合金材质制造的收集器,比同类产品的质量轻一半,却更加坚固耐用,提高了收割稳定性。现在,该产品已经基本定型,有望于今年夏季投产。

当然,并非所有的工作都是一帆风顺,甘蔗分段收获能不能在我国普及推广,还存在很大困难和争议。南宁颐亨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王军就表示,他的农场除收获外甘蔗生产其他环节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究其原因:在我国,蔗农输送到糖厂的甘蔗往往要排上2—3天的队才能进场,在这一时间内伴随水分的蒸发,分段收获的甘蔗将损失30%左右的重量,大多被糖厂拒收。而在我国白糖产销链中,很多糖厂属于国有企业,前10大糖业生产集团糖产量超过全国总产的50%,处于主导地位,拥有绝对话语权。所以糖厂总体数量上的不足、相对集中的布局和老旧的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甘蔗收获效率的发展和提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甘蔗 拖拉机 大雨 总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