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南京农机所发挥科技优势力保油菜生产再上新台阶


张桃英 夏春华

眼下,正是油菜花开的美好季节。来到乡间,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油菜,随着微风摇曳,丝毫不逊于桃花的妖娆。那一片片炫目的金黄,不但构成了田野间最醒目的景致,而且孕育着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中国是世界油菜主产国和油菜籽的主要消费国。根据农业部的预测,2009年,中国油菜籽产量将达到1300万吨,继续位居世界首位。然而,由于我国油菜生产方式落后、装备水平低、生产成本高、收获过程损失多,比较效益差,制约了生产发展,不利于农民群众增产增收。为此,2007年,由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下文简称南京农机所)牵头,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大学作为参加单位,并吸纳国内其它高校和研究单位的知名专家参与,共同承担实施了农业部“油菜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行业项目。

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农机与农艺结合的角度开展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研究,打破了以往农机和农艺各自为战、单独作战的局面。由于融合了品种、栽培和装备技术,有助于全面推进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对于建立我国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以节本增效促进油菜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实施期4年(2007-2010),以现有技术成果为基础,联合多学科人才,通过品种、栽培、装备技术融合,形成我国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综合技术,实现高产、高效、节本、增收的目的。

“油菜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项目负责人、国家现代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设施与设备研究室主任吴崇友介绍,他们将开展适合长江流域小规模农田的小型油菜收获机械装备研发;确定油菜联合收获技术路线和合理的种植和收获方式,研究开发适合长江流域油菜收获的履带式全喂入油菜联合收获机,降低收获损失率,提高兼用性,提高种植作业效率30%以上,降低油菜收获损失率30%以上。到2011年,项目研究开发的新装备将实现批量化生产,产能达到3000台/年,当年累计生产销售1000台以上。

针对我国油菜品种、栽培与机械化作业技术三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部又启动了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加拿大油菜机械化技术研究”。该项目为期3年(2007—2009),由南京农机所承担,与加拿大开展合作研究,着力解决品种特性与机械化相适应的问题,突破气力输送播种和分段收获关键技术,达到促进我国油菜生产高产、高效、节本、增收的目的。“通过与具有先进技术的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开展合作研究,突破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关键技术,为我国油菜生产实现高产、高效、节本、增收的目的奠定基础。”吴崇友研究员用这样一句话向记者介绍了该项目的实际意义。

今年2月,南京农机所联合江苏宇成集团启动了农业部948项目“先进油菜收获技术及关键部件引进”。该项目执行期为3年,目标是研制出适宜我国稻麦(油)轮作区的油菜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重点研究油菜联合收获机械关键技术和适合机械化收获的配套农艺技术,争取在高适应性割台、脱粒清选机构和行走底盘方面取得创新成果。项目立项以来,科研人员广泛开展技术需求调研,论证优化技术引进方案,最终确定引进奥地利温特斯泰格公司生产的150型油菜联合收获机,这个机型是德国黑格(HEGE)公司技术,代表了当今世界油菜收获机技术的领先水平。目前,由南京农机所7名科研骨干与江苏宇成集团的研发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技术攻关。

据了解,设在南京农机所的国家现代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设施与设备研究室是我国开展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研究的前沿阵地。该研究室综合经济、社会、生态类型等多种因素,研究确定我国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重点研究开发适合我国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耕地、气候等特点的油菜联合收获机和分段收获的割晒机和捡拾脱粒机,降低损失率,提高适应性;研究开发复式、高效的油菜直播机和新型高效的油菜移栽机;研制低耗、高效的烘干设备;开展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的研究,制定油菜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规范和主要装备技术标准。这一系列的工作,大大提高了我国油菜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为保障国家粮油供给作出了积极贡献。

研究室主任吴崇友研究员身兼中国农机学会耕作机械委员会理事,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油菜机械化专家委员会成员,江苏省油菜机械化专家委员会成员数职于一身,先后荣膺南京市科技创新标兵、江苏省农机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堪称国内油菜全程生产机械化研究人员当中的翘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油菜 品种 油菜籽 适应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