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水稻机械化生产第一县再攀机插新高峰


谢惠惠

  在日前召开的优质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项目工作会上,一期项目中的5个示范点之一、“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第一县”——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交流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热切关注。

武进区现有水稻种植面积27万余亩。2006年,“全国优质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项目”选点武进,并顺利实施,给武进农机带来了新的变化。项目推动了全区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的大提高,带动了同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大发展,当年武进就获得了“中国水稻机械化生产第一县(区)”的美誉,以水稻育插为基础的农机服务公司数量也急剧增加。

精心筹划 全面组织

项目建设获批后,武进区农机局迅速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报请分管领导批示。区政府专门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组织协调、配套资金落实和监督、检查、指导等工作,并建立了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要求各部门密切配合,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完成、早增效。

2006年底,土建工程全部结束,2007年8月,机械设备全部到位。通过项目实施,武进区在农机培训学校建成1个水稻机插秧技术培训服务主中心,在原寨桥镇和芙蓉镇建成2个水稻机械化育插分中心。改建培训教室200平方米,新建维修车间198.8平方米,育秧室289.2平方米,新购各类农机具和维修培训设备36台套。据统计,项目总投资达到491.4万元,累计新建维修车间、育秧室和培训教室3364平方米。项目的顺利实施增强了该区为农服务的功能,创新了为农服务的模式,也推动了武进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点面结合 成效显著

项目实施加快了全区机插秧推广速度,提升了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项目选点武进后,区政府决定抓住这个契机,将项目建设和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在建成2个育插分中心的同时实现面上机插秧技术的突破推广。先后出台了三个文件,明确购置高速插秧机和手扶式插秧机每台2万元和3000元的财政补贴标准,并要求镇财政也必须配套补贴;在工作上,农机局发挥项目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狠抓机插秧推广优质服务,坚持“工作到户、检查到田、服务到机”,做到“工作面对面,服务零距离”;在技术上,突破育秧难点,进行“三改”:即改水做秧田为旱做通气式秧田,改薄膜覆盖为无纺布覆盖秧苗,改后施肥料为播前营养土拌壮秧剂。

在建设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在行政、技术等力量的有力推动下,2006年全区共新增插秧机451台,插秧机保有量达1335台,机插水稻26万亩,机插率达到81.4%(2007年全区机插率超过了85%),项目建设所在的两个镇机插率超过95%,全区拥有5台以上插秧机的大户39个,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全区农机装备水平也随之提高,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得到有力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央资金共购买插秧机、中拖、育秧设备、维修培训设备等36台套,直接增加了全区农机装备力量。同时,项目新购置的各类农业机械及时充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对提高农机作业水平,确保粮食丰产丰收作出了贡献。

乘势而上  再创新高

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实施两年来,武进区农机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新型农机产业化服务组织的迅猛发展给农机部门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农机服务组织的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和运营,符合广大农户的需求,富有蓬勃的生命力,能够彻底地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机服务组织将分散的田地集中起来,统筹安排上水、平田、栽插等作业,规模化服务节省了机械田间转移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是农机服务现代农业生产的有效方式。

两年的探索实践,武进区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未来农机的发展方向,这就是: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机产业化服务组织,使他们成长为农机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全区已建成的2个育插中心效益明显,中心接待了广西、沈阳、上海等30多个地区的农机同行。而在建的7个育插中心进展情况良好,并有望在今年夏忙前投入生产。

2008年,武进区将争取再创建10个以上有一定规模的育插中心,同时积极引导农机经营者组建农机协会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形成投入多元化、服务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并试点在一个镇基本实现农田作业全部由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来完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项目建设 产业化 秧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