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水果种植技术 > 火龙果种植技术

粤西地区火龙果病害调查初报及防治措施


    火龙果又称红龙果、芝麻果、圣果、青龙果等,为仙人掌科量天尺属的果用栽培品种,半附生肉质植物,茎深绿色,粗壮,三棱形有短刺;老茎肉质部老死后,只剩一圆柱形木质部。火龙果原产中美洲,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台湾,并于90年代中后期相继引入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地。火龙果既可大田种植,又可盆栽,是集食用、观赏、加工于一体的新兴水果,颇受消费者欢迎。火龙果易受许多病原菌的侵染,导致多种病害,这些病害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甚至导致植株死亡,威胁着火龙果的生产。随着近年来火龙果种植面积的扩大,病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为此,我们对我国火龙果主产区之一的粤西地区的火龙果病害种类和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火龙果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1 火龙果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2001年12月至2002年7月我们对湛江地区的几个火龙果种植园进行了多次调查。①徐闻县城南长乐火龙果种植园。种植面积10.7公顷,1998年从台湾引进,大部分为白肉品种,少量为红肉品种;②湛江市经济作物试验场,种植面积13.3公顷,1997年从台湾引进,绝大部分为白肉品种,少量为红肉品种;③湛江市海头镇西厅高新果品种苗发展基地,种植面积2.7公顷,为1999年引自越南的泰国白肉品种;④湛江市湖光镇某火龙果种植地,种植面积0.08公顷,为2000年引种的白肉品种。

    火龙果的病害主要发生在棱茎上,故病害的研究调查均针对枝干病害。采用五点式对角线取样,每点调查10株。计算株发病率、节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火龙果病害分级标准:0级,茎节颜色正常,完全无病斑。1级,茎节出现小斑点,但斑点不合并成块或片状,直径小于1.0cm;病斑面积小于整节的5%。2级,茎节中病斑直径大于1.0cm,偶尔有连接合并成片状或块状;病斑面积为茎节的6%~25%。3级,茎节中的病斑基本连成片状或块状,颜色变成深褐色,甚至灰白色,并出现少量子实体;病斑面积为整个茎节的26%~40%。4级,茎节病斑面积扩大,合并成大片块状,甚至出现腐烂、黄化,病斑干腐形成穿孔,但不造成枯死。在病斑处出现大量子实体,其面积占整个茎节的41%~65%。5级,茎节完全腐烂、枯死,病斑侵染整个茎节,而且导致上部其他茎节黄化、枯死。

    调查结果表明,粤西地区火龙果病害发生普遍,调查的4个果园中除海头镇高新果品种苗发展基地未发病外,其他3个果园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徐闻县长乐火龙果种植园和湛江市经济作物试验场发生病害种类相同,有疮痂病、炭疽病、软腐病、茎枯病、枯萎病和溃疡斑。长乐种植园病株率为62.1%,病节率12.1%,病情指数4.81;经济作物试验场病株率最高,为74.6%,病节率11.5%,病情指数2.81。湖光镇种植地病株率最低,为18.2%,病节率13.0%,病情指数2.99。

    2 火龙果病害的初步研究

    2.1 疮痂病 症状:病茎表面出现不规则的砖红色坏死斑或铁锈坏死斑,略突起。病斑初期直径0.2cm,后期病斑成片生长形成长2~15cm,宽2~5cm的大型病斑,表面光滑,严重时直接伤害到肉质茎,危及整个植株生长。该病多发生在植株中部较老节的两棱中间,后期可见到过度生长的木栓化病斑,幼嫩茎节不发病。疮痂病的植株发病率在50%以上。病原:经初步鉴定为细菌引起。

    2.2 炭疽病 症状:病斑初期为紫褐色,直径约为0.5~2cm的散生、凹陷小斑;后期扩大为圆形或棱形病斑,继而可连成片造成肉质部干枯,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点。病原:为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

    2.3 软腐病 症状:病斑初期呈水浸状半透明,后期病部呈水渍状,为黏滑软腐状,发出腥臭,并且蔓延至整个茎节,最后只剩茎中心的木质部。此病多发生在植株中上部的嫩节,由伤口侵染引起,与虫咬和其他创伤有关;但对植株的危害严重,常造成发病茎节腐烂甚至向下和向上蔓延至其他茎节。如果苗期管理不善,田间土壤湿度过大,发病普遍。病原:为欧文氏杆菌Erwiniasp.。

    2.4 枯萎病 症状:植株茎节失水退绿变黄萎蔫,随后逐渐干枯,直至整株枯死;枯萎病症状最早出现在植株中上部的分枝节上,起初是茎节的顶部发病,然后向下扩展。潮湿情况下,病株上生有粉红色霉层。病原:初步鉴定为尖胞镰刀菌Fusariumomys-porum Schlecht.。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火龙果 品种 病原 侵染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