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花卉种植技术 > 菊花种植技术

菊花常见病害的种类与防治


    菊花(DendranthemamorifoliumTzvel.)又名菊华、秋菊、九华、黄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已成为国际市场销售量最大的品种之一。但菊花在栽培过程中病害较多,如管理不善会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现对菊花几种常见病害与防治简介如下。

    1 叶斑病

    1.1 病原

    为Alternariachrysanthemi。

    1.2 症状

    该病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发生。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褪绿斑,而后变为褐色或黑色,病斑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严重时病斑连合成片,叶枯下垂,倒挂于茎上。

    1.3 防治

    ①扦插苗在室内越冬,室温在5~10℃时可发病,因此,入室前应将茎秆剪掉连同落叶一并烧毁。

    ②加强管理。浇水时忌弄湿下部叶片。栽植不要太密,加强通风透光。

    ③一旦发现病叶及时除去,并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或在发病前喷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掖。

    2 白粉病

    2.1 病原

    为Erysiphecichoracearum。

    2.2 症状

    病害主要发生于叶部,严重时嫩梢及花蕾上都可发生。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透明小白粉斑点,以叶正面居多。在温度、湿度适宜时,病斑可迅速扩大并连接成大面积的白色粉状斑或灰色的粉霉层。严重时,发病的叶片褪绿、黄化,叶片和嫩梢卷曲、畸形、早衰和枯萎,茎弯曲,新梢停止生长,花朵少而小,植株矮化不育或不开花,甚至出现死亡现象。

    2.3 防治

    ①秋末至入冬前,在湿度大、光线不足、通风条件差的情况下,容易感染此病。栽植不能过密,控制土壤湿度,增加通风透光。

    ②清园处理。剪除枯黄枝叶,拔除病株,清扫病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③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应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叶片抗病能力。浇水时应注意保持叶片干燥,防止浇水时水珠飞溅传播。

    ④在发病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3 锈病

    3.1 病原

    共分3种:白锈病Pucciniahorianx;黑锈病P.chrysanthemi;褐锈病Phakopsuraartemisiae。

    3.2症状

    白锈病叶背形成灰白色的脓包状突起;黑锈病叶背形成黑色的粉苞状突起;褐锈病叶背形成褐色的粉苞状突起。菊花染病后生长十分衰弱,不开花或大量落花,严重时自下而上全株染病,导致叶片干枯。

    3.3 防治

    ①多发生在湿度大、通风不良的环境。要求加强通风、排水,增加光照。

    ②秋末冬初时,剪除病弱枝,消除病叶及地面落叶并集中烧毁,以减少翌春的发病机会。

    ③适当增加钾肥和镁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④在生长期间,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2周喷洒1次,连续喷2~3次,或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萎锈灵可湿睦粉剂600~1000倍液喷洒病株。

    4 枯萎病

    4.1 病原

    为Fusariumoxysporum。

    4.2症状

    夏天发病严重。初发病时叶片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部也变成浅褐色,表面粗糙,间有裂缝。严重时缝中生白色霉状物,根部受害变黑腐烂,根毛脱落,病菌分泌出的有害物质破坏寄主细胞组织和堵塞导管,使水分供应受阻,植株很快萎蔫枯死。

    4.3防治

    ①盆土消毒。用福尔马林溶液或其他药剂(如高锰酸钾)消毒。

    ②合理施肥和浇水,注意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浇水要见干见湿,并做好排水工作。

    ③该病菌为土壤习居菌,可在土壤和病株中长期存活,通过根及茎基部侵入,因此要避免损伤根系,减少病菌侵入途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原 菊花 多菌灵 钾肥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