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调查资料显示,大约有15-20%的活产乳猪在断奶前死亡,乳猪死亡比率的高低决定于猪场的管理水平。
多数乳猪死亡是在出生后的前4天,因此要降低乳猪死亡率,在头一周应该加强看护。出生后,乳猪需要:
(a)足量的补乳,(b)温暖的环境,(c)保护乳猪免受母猪压死,(d)预防疾病感染。
新生乳猪保温
新生乳猪非常容易遭受冷应激。特别是在寒冷的季节,冷应激抑制免疫系统,使乳猪更容易遭受疾病的感染,尤其是下痢。猪场应设法为初生乳猪提供保暖设施至少大约一周龄。使用电或天然气、暖气装置或保温垫都可以。
防止乳猪受伤
常有母猪压死乳猪的猪场,应有设计合理的分娩栏。必须观察母猪有否攻击倾向和心情烦燥的征兆,如有这些征兆,必须采取应对措施。分娩时的护理
加强分娩监视,可降低乳猪出生时的死亡率。对衰弱和缺氧的初生乳猪进行简单的复苏措施,如把它们擦干及旋转于母猪的奶头处。初生乳猪头数多时,应出生后即刻为其提供一个有乳的奶头。
推行有效抚养法
出生时的乳猪体重差别较大。一群母猪同期产仔时,应依据乳猪体重大小重新分配给母猪抚养。寄养必须在分娩后6个小时内进行。也可以进行部分性的寄养。几头母猪同时分娩,而乳猪头数超过有效乳头数时,可把体型较大的乳猪移开4小时,确保体型较小的乳猪能吮吸到足够的初乳。攻击和杀死乳猪常见于新母猪。这种情形通常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实际诱因还未知,但是可能由于害怕新生乳猪。
哺乳乳猪的下痢
乳猪大肠杆菌病
乳猪出生后一月内所发生的多数下痢,是由大肠杆菌引起。这是猪密集饲养管理下,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染病。
由于乳猪生长期和病原菌血清型的差异,此病可分乳猪黄痢及乳猪白痢两囊。黄痢为一周龄内乳猪发生的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白痢见于月龄内,发病率不等,死亡率较低,但影响乳猪生长发育。环境污染、阴冷潮湿、冷热不定是本病诱因。
症状
黄痢1-3日龄发病,发病突然,腹泻拉黄色浆状稀粪。乳猪迅速消瘦、脱水死亡。
白痢10-20日龄发病,患猪突然腹泻,排出灰白稀粪。病猪消瘦,皮毛粗糙不洁,发育迟缓。病程3-7日,多自行康复。
治疗
大肠杆菌易产生抗药性,选用抗菌药应根据药敏试验决定,或选用本场较少使用的抗菌素治疗。
拜耳公司生产的拜有利及拜力多对大肠杆菌下痢有良好效果。口服或注射电解质溶液有辅助治疗作用。
控制
分娩舍应温暖和干燥。它可以降低大肠杆菌数量,也可减少乳猪热量的损失。为乳猪提供一些热源,如热源电灯或垫料,可减轻乳猪下痢的严重程度。平面有洞孔,可让粪便漏下的高床分娩栏,可降低乳猪下痢的发生。
检疫隔离是预防不同种类大肠杆菌或其它感染病原入侵猪场的一重要措施。每批次乳猪之间分娩舍必须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尽量让分娩舍最少空置一星期。这样,可减低分娩环境的大肠杆菌数。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几种菌苗接种怀孕母猪或初生乳猪,对大肠杆菌引起的两种下痢有预防作用。
乳猪红痢
本病又名乳猪梭菌性肠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主要侵害1-3日龄初生乳猪,周龄以上乳猪少见发病。猪群中各窝发病率差异很大,病死率20-70%。病原低抗力很强,并广泛存在于病猪群母猪肠道及外界环境中,故常呈地方性流行。
症状
急性病例突然排红褐色血性粪便,多在发病后2日内死亡。较慢性的病例排出含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的稀粪,血性不明显。病程常5-7日或更长。病猪明显消瘦及生长停滞。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及症状特点,加上尸体剖检小肠前段严重出血与粘膜坏死及浆膜下小气泡可以作诊断必要时可用细菌分离鉴定及毒素试验确诊。
预防
发病后常来不及治疗。常发病猪场可用抗菌素给新生乳猪投服预防发病。乳猪红痢菌苗给产前1-0.5月母猪接种,配合环境,特别是产房消毒卫生可减少病的发生。
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可使多种幼龄畜禽及儿童腹泻。猪场中轮状病毒感染率很高。常致8周龄内乳猪发病,发病率50-80%,死亡率较低。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寒冷、潮湿、污秽环境和其它应激因素可增大病的严重性。轮状病毒种类很多,引进猪只带来的新毒株常因缺乏该毒株母源抗体而使乳猪发生严重轮状病毒性腹泻。10日龄以上小猪症状温和,腹泻1-2日逐渐恢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2/2011-07-23/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