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严重危害养鹅业的疾病主要有:小鹅瘟、蛋子瘟、鹅副黏病毒和鹅禽流感等。
一、小鹅瘟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0日龄以内的雏鹅,致死率高达90%以上,超过三周龄雏鹅仅少数发生,一月龄以上雏鹅基本不发生。
(一)临床特征
临床上见到的典型病状是病鹅离群独处,毛松颈缩,闭目呈昏睡状,重者废食;排黄绿色稀便,鼻孔周围粘附有污秽分泌物,死前发生颈部扭曲、两腿麻痹或抽搐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特征性的消化道病变,小肠中下段肠腔内有黄白色带状假膜,堵塞肠腔,形成栓塞状物,质地坚实,形如腊肠;亚急性病例腊肠样物十分明显,据此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采取肝、脾、胰等病料作病毒分离与鉴定。
(二)防制措施
1.紧急防治:雏鹅群一旦发生小鹅瘟时,立即将未出现症状的雏鹅隔离出饲养场地,放在清洁无污染场地饲养,并每雏鹅皮下注射高效价0.5~0.8毫升抗血清,或1~1.6毫升卵黄抗体,在血清或卵黄抗体中可适当加入广谱抗菌素。每只病雏鹅皮下注射高效价1毫升抗血清或2毫升卵黄抗体。患病仔鹅每500克体重注射1毫升抗血清或2毫升卵黄抗体。
紧急预防时,应用鹅副粘病毒病灭活苗进行免疫注射,比用油乳剂苗产生免疫力快。
2.免疫预防:
(1)种鹅免疫
若使用活苗,有两种方法:
一次免疫法:种鹅产蛋前15天左右,用1∶100稀释的鹅胚化种鹅弱毒苗(简称种鹅苗)1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在免疫12天后到4个月内,鹅群所产蛋孵化的雏鹅能抵抗病毒感染,有较高的保护率。4个月后雏鹅的保护率有所下降,必须再次进行免疫。
二次免疫法:种鹅产蛋一个月以前用1∶100种鹅苗1毫升进行免疫,产蛋前15天用1∶10种鹅苗1毫升进行免疫,雏鹅的保护率可达到免疫后5个月。或在一次免疫法后100天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用1∶10种鹅苗1毫升免疫,使免疫期再延5个月左右。
若使用灭活苗:单苗,产蛋前15~30天用小鹅瘟油乳剂灭活苗,每鹅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后15天到5个月内出炕的雏鹅均具有较高保护率;联苗,种鹅产蛋前半个月左右用小鹅瘟和鹅副粘病毒病联苗均具有免疫力。也可用叫、鹅瘟和鹅副粘病毒病二联油乳剂灭活苗,或鹅副粘病毒病和鹅疫二联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免疫。
(2)雏鹅免疫
无母源抗体的雏鹅,可根据本病的流行情况,在2~7日龄或10~15日龄进行首次免疫,雏鹅皮下注射鹅副粘病毒病油乳剂灭活苗0.3~0.5毫升。在免疫后2个月左右,再免疫一次,每仔鹅肌肉注射0.5毫升;经免疫种鹅的雏鹅在15日龄左右进行首免,2个月左右再进行一次免疫。也可用鹅副粘病毒病灭活苗,或鹅副粘病毒病和鹅疫灭活苗进行免疫。
小鹅瘟主要通过孵坊传播,因此孵坊要做好各个环节的消毒。发生本病后应立即停止孵化,对全场彻底消毒后方可再孵。
二、鹅大肠杆菌病(蛋子瘟)
鹅的大肠杆菌病俗称“蛋子瘟”,是由几个不同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产蛋鹅生殖器官疾病。主要发生于成鹅,但近年来育成鹅也时有发生。
(一)临床特征
本病的发生与不良的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天气寒冷、气温骤变、青饲料不足、维生素A缺乏、鹅群过度拥挤、闷热、长途运输等因素,均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主要经消化道感染,雏鹅发病常与种蛋污染有关。成年母鹅群感染发病时,一般是产蛋初期零星发生,至产蛋高峰期发病最多,产蛋停止后本病也停止发生。流行期间常造成多数病鹅死亡。公鹅感染后,虽很少出现死亡,但可通过配种而传播本病。
1.急性败血型:各种年龄的鹅都可发生,但以7~45日龄的鹅较易感。病鹅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怕冷,常挤成一堆,不断尖叫,体温升高,比正常鹅高1~2℃。粪便稀薄而恶臭,混有血丝、血块和气泡,肛周沾满粪便,食欲废绝,渴欲增加,呼吸困难,最后衰竭窒息而死亡,死亡率较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e/5/2009-06-22/27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