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鹅技术 > 鹅病防治

鹅细小病毒感染


    鹅细小病毒感染(Goose parvovirus infection),又称小鹅瘟(Gosling plague)。是初生雏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鹅的特征是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病变的主要特点是肠道严重发炎,小肠粘膜有时大片发生坏死脱落和凝固,形成栓子,堵塞肠腔。 
    
    1956年方定一等在扬州首先发现本病,定名为小鹅瘟,并用鹅胚分离到病毒。以后又成功地应用人工被动免疫和天然被动免疫,有效地控制了本病在国内的流行。自1965年以后,德国、匈亚利、前苏联、荷兰、意大利、英国、以色列、法国、南斯拉夫、越南等国家先后报道有类似疾病发生。 

    【病原】本病的病原是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本病毒属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病毒呈球形,直径20―22纳米,无囊膜,其芯髓为单股DNA,对乙醚及有机溶剂不敏感,对胰酶和pH3稳定,耐热,能抵抗56℃3小时。 

    鹅细小病毒存在于病雏的各内脏组织、肠、脑及血液中。初次分离的病毒不能在鸡胚、鸭胚中生长,只能在12―14日龄的鹅胚中繁殖,接种途径为绒毛尿囊腔,接种后5―7天死亡,死亡的胚体有广泛出血,尤以毛囊的出血更为明显。肝脏变性和坏死,绒毛尿膜有轻度水肿。在鹅胚连续通过多代以后,对胚致死的日程可以稳定在3天左右。鹅胚与雏鹅对病毒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异,来自免疫母鹅的胚和雏对病毒的感染有抵抗力,在分离病毒时应注意这一点。有的毒株在鹅胚细胞中连续传代后,产生细胞病变,并能逐渐通过鸡胚。 
    
    本病毒对多种哺育类及鸟类红血球无凝集能力,但能凝集黄牛精子,并为抗小鹅瘟病毒血清所抑制,这一试验可用于病毒鉴定。 
    
    本病毒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冰冻状态下至少能存活2年,对一些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国内分离的小鹅瘟毒株,在抗原性上无明显差别。用方定一等分离到的SY毒株所制备的抗血清,能中和从两广、江、浙、皖、鲁、闽、沪等地区所分离到的毒株,但不能中和鸡新 
    
    城疫、鸭瘟和鸭肝炎病毒。本病毒连续通过鹅胚15代以后对雏鹅的致病力减弱,用绒尿液0.1毫升接种易感雏鹅未能使其发病。 

    【流外病学】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在雏鹅中发生,3―20日龄最易感,20日龄以上的很少发病。发病日龄愈小,死亡率也愈高,10日龄以内的雏鹅感染后,其致死率可达70%―95%,甚至达100%。10日龄以上的雏鹅被传染后,其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病程也相应延长。20日龄以上的发病率较低,而一月龄以上者极少发病。死亡率的高低,一方面是由于被感染鹅的日龄不同,不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年留种母鹅群的免疫状态。通常经过一次大流行之后,当年留剩下来的鹅群都是患病后痊愈或是经过无症状感染而获得免疫力的,这种免疫鹅产的种蛋所孵出的雏鹅也获得坚强的被动免疫。 
    
    这种雏鹅能够抵抗天然或人工感染,因此不会发生小鹅瘟。所以,本病的流行常有一定的周期性,就是大流行之后的一年或数年内往往不见发病。但以后如果再有传染原传入时,往往 
又暴发本病。 
    
    在自然情况下,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与病鹅直接接触,以及被病鹅的排泄物沾污的饲料和饮水,是传播疫病的主要途径。在孵化雏鹅的孵化室尤其容易传播本病,最初的传染媒介是由于带病毒的种蛋。在本病流行的年份,最初孵出的雏鹅往往正常,疾病大多在第3至5批雏鹅中突然发生,由于孵化室被污染,此后孵出的每批雏鹅几乎全部感染发病;在一星期内死亡。 

    【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3―5天,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可以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等病型。病程的长短视雏鹅日龄大小而定。出壳后7天以内的雏鹅感染后往往呈最急性型,有时不显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只有半天或1天的病程。以后至15日龄内所发生的大多数病例常为急性。症状为全身萎顿,缩头,步行艰难,常离群独处。继而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排出黄白色水样或混有气泡的稀粪。呼吸用力,鼻孔流出浆性分泌物。喙端色泽变暗。病鹅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嗉囊中有多量气体和液体,有些病鹅临死前可出现神经症状,如颈部扭转、全身抽搐或发生瘫痪,病鹅通常在出现症状后1―2天即行死亡。15日龄以上的雏鹅病程稍长,一部分转为亚急性,以萎顿、消瘦和拉稀为主要症状,少数幸存者在一段时间内生长不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变性 坏死 免疫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