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鸵鸟养殖技术

鸵鸟的饲养技术


一、育雏期

  育雏期是指0-90日龄的雏鸵期。

  (一)饲养技术

  1、雏鸵期要求饲料中粗蛋白为22%-18%,代射能 1134兆焦/千克。粗纤维4%以内。

  2、饲料形状逐渐粉料改颗粒料。

  3、雏鸵出壳后24小时内尽早饮水后再吃料,开食料宜将水调料成干湿适中状。

  4、喂料次数是:半月龄内,每天6次,以后减少到每天4次或3次。

  5、采食量是:1-30日龄每只每天70克(均指精料),粗蛋白为22%-20%;31-60日龄为121-400克/只/天,粗蛋白为18%;61-90日龄为500-600克/只?天,粗蛋白为18%。除吃精料外,还应补喂青绿饲料,喂量不超过精料量的5倍。

  (二)管理技术

  1、保温。保温期一般为60天,舍内应提前1-2天预温至35℃至36℃。并预先熏蒸消毒雏鸵舍。保温标准是:0-3日龄35℃,3日龄至1周龄为34℃,2周龄为34-32℃,以后每周降低2℃,至9周龄时脱温。

  2、相对湿度。相对湿度为55%-60%。天气晴朗时应让雏鸵到户外运动。

  3、加强通风多晒阳光,保证足够的光照。

  4、群体大小。以每群雏鸵30只左右为宜。

  5、饲养密度。饲养密度按下列要求进行:1周龄:0.2平方米/只;2周龄:0.3平方米/只;3周龄:0.35平方米/只;4周龄:0.4平方米/只(舍内),室外运动场0.8平方米/只;5周龄:室内0.5平方米/只;室外1.0平方米/只;6周龄:室内0.6平方米/只;室外1.2平方米/只;7周龄:室内0.7平方米/只;室外1.5平方米/只;8周龄:室内0.8平方米/只;室外2平方米/只;以后至90日龄,室内2.5平方米/只;室外12平方米/只。

  6、饲养方式。多采用地面平养,关键的问题是,所用的垫料应要求吸湿性能很强的材料,同时地面应质地松软。地面铺砂较理想,砂厚应不少于10厘米。运动场要选择吸湿性良好的小石块铺底,使鸵鸟走动时不至引起尘埃飞扬。及时进行疾病防治工作。

  雏鸵的成活率主要取决于4周龄前的工作。

  二、育成期

  育成期是指91日龄至开产前阶段,其中91日龄至14月龄为育成幼鸵阶段,14月龄以上至26月龄为种用后备鸵阶段。

  (一)饲养技术

  1、此阶段是调整性成熟期,也是生长发育重要阶段,对提高产蛋量,降低淘汰率有重要的意义。应以室外放牧为主,尽量多采食粗饲料。

  2、精料含粗蛋白为15%-16.5%,代谢能为11.506兆焦/千克,粗纤维前期6%,后备期8%-10%(或加大到12%-14%)。

  3、饲料最好采用颗粒料,颗粒φ7-8毫米至10毫米。日粮中颗粒料占30%,优质青料占70%。

  4、育成期开始后的第一周至第四周作为饲料更换时的过渡期,第一周:育雏料占4/5,育成料1/5,以后育雏料每隔一周降低1/5,而育成料则相应增加1/5,至第五周全部喂育成料。

  5、采食量:商品鸵每只每天1500-2000克精料,至12月龄出售;种用育成鸵则每只每天1000-1500克精料。以上所说精料均为浓缩料。青料多采用苜蓿、青玉米、其它人工牧草或天然牧草。

  6、每天喂浓缩料2-3次,青料则采用整天放牧解决。同时要保证充足的饮水。

  (二)管理技术

  1、牧地以山坡地最好,自由放牧运动,且牧地、运动场或栏舍都应尽量除去铁钉、碎玻璃或塑料袋、绳等。以免误食造成前胃疾病。

  2、栏舍应有良好的采光性,场地四周应设1-2米宽的绿化带。经常保持栏舍内外清洗、干燥,并经常清除积水。地面砂厚5-20厘米。

  3、舍内的门高最好3.4米,舍内顶高不少于3.7米。

  4、必须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应定期称体重。

  5、饲养密度。场地充裕时,舍内可每只20平方米,运动场100平方米/只,场地小时,非洲黑鸵舍内8平方米/只,运动场50平方米/只,澳鸵或美洲鸵舍内4米平方/只,运动场25-35平方米/只。每群20-30只为宜。

  总之,育成期应让鸵鸟运动,经常清理被污染的砂砾,每天清理粪便两次,进出口设置消毒池,每周大消毒一次,并进行疾病预防。

  三、成年期

  鸵鸟达26月龄以上时便进入成年期。

  (一)饲养技术

  1、仍以放牧为主,主要饲料为青粗料。精料中,粗蛋白为18%,代谢能为11.7兆焦耳/千克。粗纤维6%-8%,钙、磷之比为4-5:1,同时,钙、磷、多种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应比家鸡种鸡日粮高20%-25%。食盐占精料0.4%。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浓缩料 粗纤维 羽毛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