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大黄鱼养殖之刺激隐核虫病防治技术


  近年来,大黄鱼养殖蓬勃发展,成为福建沿海主要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养殖面积和放养密度逐渐加大,病害的种类也随之增多,发病次数日趋频繁,危害性迅速增大,极大地限制了大黄鱼养殖业发展。其中由刺激隐核虫引起的白点病在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成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病害,影响了大黄鱼成活率,给养殖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福建省霞浦、宁德、福清、罗源等地接诊试验、调查了、分析研究,探索出较为有效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996年-2000年,从福建省霞浦、宁德、福清、罗源等地获得人工培育的大黄鱼仔、稚鱼,网箱、池塘养殖鱼种。取体表白点或鳃部粘液制成水封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连续观察,一般一个视野有5个-8个虫体即可确诊,或将有小白点的鳍条剪下放在有淡水或海水的白磁盘中,用2枚解剖针轻轻将白点的膜挑破,多挑几个,如看到有小虫体滚出在水中游动即可确诊。确定病原后,用不同浓度的福尔马林、生石灰、灭虫灵及淡水进行药浴处理后,在病鱼能受的范围内寻找出有效浓度及最短有效时间。

  二、结果与防治

  1、病原体:刺激隐核虫(Cryprocaryon irritans),称为海水小瓜虫(Ichrhyophthirius marinus),镜体虫体乳黄色呈球形、卵形或梨形,前端稍尖,一般(34-66)um×(360-500)um,体内有由4-8个卵圆形团块连接成U字形排列的念珠状大核,全身披纤毛,虫体较大而不大透明,作缓慢旋转运动。其生活史分为营养体和包囊两个时期的。营养体时期也就是上述寄生在鱼体上的时期,其发育过程营自由游泳于水中的纤毛幼虫钻入鱼体组织,鱼体组织受到刺激后,形成白色的膜囊将虫体长大后破膜成为包囊,虫体内在包囊内进行分裂增殖又形成纤毛幼虫,开始新的寄生生活。

  2、流行情况:每年3月中旬-8月,水温为15度-30度,育苗室水温25.2度-30.0度,尤其是20以上日龄的鱼苗,池水换水量不足4/5时最易发生,且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1天-2天内可造成全部死亡;网箱养殖尤以不流动或水流不畅、水质差、有机物含量丰富、高密度养殖的海区。池塘养殖在换水率低,池水污染严重的水池。流行季节5-7月份、虫体最行、适繁殖温度23度-27度、比重1.017-1.020、PH7.7-8.0,虫体无需中间寄主,靠包囊及其幼虫传播。

  3、症状及病理:初期发病苗种的背部、各鳍上先出现少量白色小点,鱼体因受刺激发痒面擦池底、池壁、网衣或在水面上跳跃,中期鱼体体表、鳃、鳍等感染部位出现许多0.5mm-1mm的小白点、粘液增多,感染处表皮状充血、鳃组织因贫血而呈粉红色,随后迅速传染,严重时鱼体表皮覆盖一层白色薄膜。体表的这些小白点是虫体在鱼体表皮上钻孔,鱼受刺激分泌大量粘液和伴随表皮细胞增生产生白色的小囊包,由于虫体的破坏导致细菌的继发性感染;体表发炎溃疡,鳍条缺损、开叉,眼白浊变瞎,鳃上皮增生、鳃静脉性充血或部分鳃组织贫血。病鱼离群环游,反应迟钝,食欲降下,最后因身体消瘦,运动失调衰弱而死。

  4、预防技术

  (1)根据鳃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可以发现,当钱垢抵抗力强时,即使小瓜虫寄生后虫体也会中途夭折,因此日常应加强营养,投喂全价饲料,提高鱼体抵抗力。

  (2)虫体的传播速度随着鱼的放养密度增加而加大,因此放养密度不宜太大。

  (3)对于池塘、育苗室内养殖水域,增大换水量,改善水质,定期消毒,每月1次。

  (4)养殖网箱勤换洗并保持水流畅通,定期用生石灰泼洒、强氯精挂袋,以免附着包囊孵出重新感染。

  (5)育苗池在育苗前彻底洗刷,并用大浓度的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以杀灭包囊。

  (6)病死鱼要及时捞出,因为病鱼死后有些隐核虫就离开鱼体形成包囊进行增殖。

  5、治疗技术

  (1)鱼苗

  ①0.7PPm-0.8PPm硫酸铜药浴10-12小时,待粘液大量排出后,全池吸污并彻底换水或鱼苗倒池。鱼苗成活率约70%。

  ② 用30-50ppm福尔马林药浴15-20小时,彻底换水或鱼苗倒池。如鱼苗病轻,可存活82%以上。

  ③用100ppm福尔马林药浴3分钟,以不超过5分钟为限。然后立即搬入海上网箱培育,鱼苗在发病初期经此处理,几乎都能存活,且一般不会复发。因海水流动,刺激隐核虫不易有附着的机会,即使少量鱼体尚有未完全脱落的病原虫,也不易感染给其他鱼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黄鱼 处理 育苗 连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