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以来,南方各地养殖罗非鱼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危害。仅广西而言,今年的罗非鱼病害危害是近几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虽然还没有形成大面积流行危害,但对部分养殖户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罗非鱼病害的诊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结合对广西各地罗非鱼病情调查诊治结果,提出个人见解,供大家参考,也希望能给养殖户一些借鉴。
一、广西罗非鱼病害危害情况
5月份以来,广西养殖罗非鱼病害呈现局部暴发流行危害状态。北海、南宁、柳州、百色、钦州等地的部分罗非鱼养殖场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病害危害,而危害比较严重的有:北海银海区林志兴等4名养殖户,5-7月罗非鱼病死率从30%到60%不等,部分放养批次的罗非鱼全部死亡,损失惨重,采集病样实验室分离到革兰氏阳性短链状球菌;百色平果县果化镇全部网箱养殖罗非鱼5位养殖户,从4月份投放鱼种开始,一直发病不断,虽经常规药物防治,但疗效甚微,到7月底,病死率达50-70%,采集病样实验室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南宁西乡塘区金陵镇一林姓养殖户的70亩池塘,投放罗非鱼8万尾,7月10-22日病死鱼约1.6万尾、4000千克,采集病样实验室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柳州市柳沙农场部分养殖户养殖的罗非鱼,7月底发生大批死亡,死亡率20%到30%不等,采集病样实验室分离到革兰氏阴性杆菌(正在鉴定)。
二、病因分析
1、引起病害的根本原因是养殖鱼类的抗病能力下降。而病死率的高低与抗病能力下降程度息息相关。上述病死率较高病例的实验室检测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病鱼的肝脏病变非常严重,即肝脏糜烂性坏死或严重水肿变脆呈水豆腐样,这表明养殖鱼类的抗病能力已经下降到临界点,一旦感染病菌或遭遇水质突变就会引起大规模死亡;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常规监测中从柳州和合浦两地的监测点也检测到链球菌,但病鱼的肝脏只是呈花肝、点状坏死病变,表明鱼类的抗病能力虽然下降,但仍有一定的抗病能力,养殖鱼类也只呈现零星死亡现象。
链球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等病原菌都普遍存在于养殖水体中,水质恶化会引起病原菌的大量滋生,一旦鱼类抗病能力下降而不够强壮,就极易感染病菌,导致鱼类发病,甚至流行危害。
2、病害是养出来的。水质恶化、饲料质量下降、饲料投喂不科学以及乱用滥用药物都会引起鱼类抗病能力下降,而水质恶化、饲料质量下降、饲料投喂不科学以及乱用滥用药物又都是我们管养不到位造成的。
3、乱用滥用药物进行病害防治导致病原菌耐药性形成,又给病害防治增加了困难。
三、防治探讨
1、首先要查明引起鱼类抗病能力下降的根本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对养殖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熟知能详,才能从中分析出哪些因素导致鱼类抗病能力下降。
首先要做好水质监测工作,这样才能了解每个养殖时期的水质状况,从中分析出是否是水之因素导致鱼类抗病能力下降。生产上,做好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5个常规指标监测,维持水温在鱼类的适温范围内、pH值在6.5-7.5之间、溶解氧在4毫克/升以上、氨氮控制在0.02毫克/升以下、亚硝酸盐控制在0.1毫克/升以下。只要一个指标超标,都会导致鱼类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引发病害。定期使用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可有效改善水质;如果水中悬浮物(非藻类)过多,可用腐植酸钠改水,效果明显。
其次是选择优质饲料,做到科学投喂。好的饲料应该是经过超微粉碎、营养相对平衡、不添加对鱼类有毒的原料。可通过“看、闻、尝”来初步判断饲料的好坏:看--就是把饲料充分溶化后,看其粉碎细度及其紫色(多为菜子饼)与黑色(多为棉籽饼)成分的多少,以粉碎细度越细、紫色和黑色成分越少的饲料为好;闻--就是抓把饲料靠近鼻子闻,以闻到鱼粉清香(新鲜鱼肉晒干的香味)为好,若闻到植物油脚的味道则以为饲料中的脂肪已经变性,对鱼类有毒;尝--去少量饲料放到嘴里慢慢嚼烂、品尝,吐出后嘴巴有发麻或辛辣现象,表明饲料中添加有对鱼类有毒的原料。一个品牌的饲料投喂20-30天后,应解剖3-5尾鱼,观察鱼类的肝脏是否发生病变以及脂肪的积累程度来判定饲料是质量好坏,以肝脏不分区、肝边缘与肝尖棱角维持较好、没有脂肪积累的饲料为好。选到好饲料,还应做到科学投喂。原则上饲料的日投喂量不宜超过鱼类体重的3%,建议按照2.5%来投喂,日投喂2次以上;水温高于30℃则按照1.5%来投喂。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sc/yu/9/2011-09-30/154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