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是全国各地最重要的养殖品种。特别是近两年,由于国外收购订单多,养殖规模更是迅猛扩大,在种质退化和环境污染的双重胁迫下罗非鱼暴发性鱼病日趋严重,容易给养殖业者造成极大损失。
罗非鱼暴发病发病特点流行季节长。6-10月是该病的暴发流行季节。发病时水温多在25℃以上,发病高峰期水温28-35℃。发病死亡率高。流行期间发病率可达50%-78%,发病严重者达100%。死亡率为52%-95%,甚至全军覆没。发病类型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发病死亡多发生于一周之内,慢性发病时间长达两周甚至两个月。发病水域广,池塘养殖、水库网箱养殖及围栏养殖均可发病。
[临床症状]
根据外部表征和解剖观察,人为划分为三种类型,实践中可能一种或几种同时发生。充血型:主要表现为体表充血发红,多发生于下颌、鳃盖、鳍等部位,有时可发生鳞片脱落。解剖可发现肠道充血,脾、肾、胆囊肿大,肝由正常的红褐色变成土黄色或灰白色。该类型多为急性发作,短期内即引起鱼大批死亡。渔民称之为“出血病”。腹水型:渔民称之为“出血性腹水病”。主要表现为鳃盖及体表局部充血,有时眼眶周围亦有充血现象,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腹水。肝肿大色浅,上有充血斑点。肾、胆囊肿大,肠充血。平衡失调型:渔民称之为“打转病”。病鱼体色变黑,游动异常,表现“打转”症状。眼球突出,有的眼球晶体呈白内障状,甚至脱落。肝肿大,色变浅。该类型为慢性发作。
[发病原因]
近年来,放养密度和养殖产量大幅度提高,鱼病防治工作未得到同步加强。鱼池水质老化。生长季节水质调节不及时,水质过浓,透明度过低,池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导致池水老化、水中病原菌大量繁殖。饲料缺乏必需的营养成分,和投喂变质饲料,导致肝、肾等器官发生器质病变,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细菌继发性感染。或是罗非鱼长期近亲交配,导致其优良遗传性状的严重退化;或者是杂交培育的罗非鱼亲本提纯复壮的程度不够,导致其子代杂交品系的罗非鱼雄性率不够,种质退化。而种质退化,势必造成抗病力减弱;鱼种消毒工作重视不够。随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各地间引种增多,加之鱼种消毒工作不力,导致病菌的大量传播,引起鱼病暴发。甚至有些人损人利己,明知是病鱼,也不经处理而卖与他人。病死鱼到处乱扔,发病后将池水向外排,导致病原体日益增多,造成交叉感染,以致暴发鱼病。
[预防措施]
放养密度适当,并适量套养花白鲢和彭泽鲫,以起到清除残饵和调节水质作用。注意水质调节。彻底清塘消毒,清除过多淤泥,运至远离养殖场地。定期泼洒生石灰,适时换水、加注新水,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可减少鱼病的发生。注意营养,饲料要卫生。根据季节变化和鱼的营养需求,配制营养全面,动植物性饵料合理搭配的人工配合饲料,并做到饲料新鲜适口,不投喂变质饲料、不洁饲料。选择优质健壮鱼种。操作细心,防止鱼体受伤。在鱼病易发期用药物定期预防。除用生石灰外,还可用菌毒净等杀菌药物挂袋。可将大蒜素等抗菌诱食物掺入饲料中做成药饵投喂。鱼种消毒。用10×10-6高锰酸钾浸洗10分钟。病死鱼捞出深埋处理。
[治疗方法]
全池泼洒灭毒王150-200g/亩?米,隔天泼洒一次,连用2-3次。投喂药饵。药饵配方与添加量为:Vc磷酯0.1%,VA50000IU,VD50000IU,CO-VB0.3%,红霉素0.1%,土霉素0.3%。连投一周,罗非鱼死亡基本停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sc/yu/9/2011-09-06/15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