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防治技术



三、症状与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病鱼表现为游动缓慢,靠边或离群独游,食欲减退或丧失,鳍条基部、下颌及腹部充血、出血。随病程的发展病鱼腹部膨大,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色素减退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褪色斑,大的褪色斑块直径3厘米,以后在褪色斑的基础上发生溃疡。小的溃疡灶直径0.3~0.5毫米,大的溃疡灶直径达3厘米;部分鱼垂死时出现头向上、尾向下、垂直悬挂于水体中的特殊姿势,最后病鱼沉入水底死亡,当提拉网箱检查时才发现箱底沉有大量的死鱼。发病率90%左右,死亡率80%以上。病死鱼的解剖变化主要表现为腹部膨大,肛门红肌外突,有的鱼甚至出现脱肛现象,后肠段的一部分脱出到肛门外,剖开体腔,腹腔内充满大量清亮或淡黄色或含血的腹水,胃肠道内没有食物,胃底部和幽门部粘膜充血、出血;肠道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有大量含血的粘液,肠道发生痉挛或异常蠕动,常于后肠出现1~2个肠套叠,套叠的长度为0.5~2.5厘米,发生套叠和脱肛的肠道明显充血、出血和坏死,部分鱼还见前肠回缩进入胃内的现象。肝肿大,颜色变淡发白或呈土黄色,部分鱼可见出血斑,质地变脆,胆囊扩张,胆汁充盈;脾、肾肿大,淤血,呈紫黑色;部分病鱼可见鳔和脂肪充血和出血。
组织病理学上,主要病理损伤是全身广泛性水肿、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特别是肝、肾、胃肠道和骨骼肌的损伤较为严重,为其损伤的靶器官。在细胞病理学上,病鱼肝肾脾肠等器官的细胞均有较为严重的损伤,细胞肿胀,超微结构破坏,特别是线粒体和细胞核的损伤很明显。线粒体表现为肿胀,嵴断裂,或溶解消失,呈空囊状;细胞核变形、染色质溶解或发生浓缩、裂解、边移,甚至形成类似凋亡小体的结构。
四、诊断
1,根据本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本病主要表现为体表(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带血的腹水,胃肠道粘膜充血、出血,肠道发生,甚至肠脱,肠腔内充满淡黄色或含血的粘液,特别是肠套叠是本病的特征性变化,而且这种肠套叠的出现率很高,可达60%~95%。这种特征性的损伤具有重要的证病意义。
2.对本病的确诊须从靶组织内分离到的革兰氏阴性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病鱼肝脏和肾脏是最佳病原菌分离器官,血液也是分离病原菌的良好病料。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极生多鞭毛,无荚膜,无芽孢,在普通营养琼脂菌落呈灰白色、圆形、表面光滑、边沿整齐的半透明菌落;在兔血平板上出现明显的β溶血环。为非发酵型,严格需氧,生长温度范围为15~41℃,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根据该菌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再结合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准确的鉴定。
3.一旦怀疑发生本病应尽快采样送有关实验室诊断。采取症状明显、具有代表性的斑点叉尾病鱼。采样要取活体或濒临死亡的斑点叉尾病鱼,采样时间越早越好。采集病鱼整体时,一般根据大小采取10~20尾即可。活鱼用充氧袋封装,保证氧气充足,使之成活。用泡沫箱封装,先在箱底铺一层冰,头腹向上,层鱼层冰,加封顶冰,使鱼体温度保持在0~5℃。有条件的单位可在清洁、无污染的条件下,对发病斑点叉尾的血液、肝和肾进行无菌操作采样送检。采血应在发病期、并未经药物治疗期间进行,血液应脱纤或加肝素钠抗凝剂,但不可加入抗生素,用经灭菌消毒的带盖塑料离心管盛装,密封后,贴上标签,用泡沫箱封装,并在离心管周围加冰块,使血液病料温度保持在0~4℃。若不能及时运送,须置4℃冰箱内作暂时保存,但时间不宜过久,以免溶血。组织样品,应新鲜并以无菌技术采集,采集的组织分别放入灭菌的容器或灭菌的塑料袋内,贴上标签,用泡沫箱封装,并在样品周围加冰块,使病料温度保持在0~4℃。也可作暂时冻结,用泡沫箱封装,并在样品周围加冰块,但冻结时间不宜过长。
4.由于本病发生的历史较短,在对该病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研究上还较少,今后将应加强研究,加强检疫和对本病的监测,尤其是研制本菌毒素检测试剂盒。
五、防治
由于该病具有发病突然,传染快,流行广,死亡率高,一旦发病后很难控制等特点,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根据发病特点及病原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当发生该病时,应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斑点 麦芽 免疫 病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