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鳗鱼养殖之常见病指环虫病防治技术




5、为什么可控生态养殖不能使用水体消毒剂等药物?
答:可控生态养殖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是在养殖水体中培养大量的浮游动、植物和分解性微生物,有时也要在养殖水体中加入“益生菌”,其目的是通过水体的生态系统实现水质自净,同时抑制有害病菌和寄生虫的暴发,保护鱼类安全。如果养殖过程中使用水体消毒剂、抗生素或杀虫药物,将导致各种微生物大量死亡,使精心建立的水体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甚至崩溃。而当水中生态系统失衡,水体中的有害病菌和寄生虫总是捷足先登大量繁殖,继而引发病虫害。滥用药物将陷入“用药-换水-疾病-用药”的恶性循环中,鱼类常发生药物诱发性多种疾病,并可能造成鱼类中药物残留超标的风险。可控生态养殖需要一个稳定的多样性生物系统,任何药物的使用都有可能使该系统受到破坏,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6、为什么饲料配方对可控生态养殖有影响?
答:可控生态养殖系统中微生物的消化能力与鱼类粪便排放量是一个动态平衡,粪便排放过多,将造成微生态失衡,产生不良影响。饲料配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率和鱼类粪便中的营养物质含量。鳗鱼长期摄取营养配方不合理的饲料,会造成其本身健康状况不佳,进而影响饲料消化吸收率,增加生态系统负担,同时降低鱼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此外,鳗鱼饲料中若添加抗生素,将杀死鳗鱼肠道中的有益菌群,也会影响鳗鱼的消化吸收能力。选择良好的饲料配方有利于提高其消化吸收率,在饲料配方中添加发酵豆粕或其他活性发酵产物,对培养鳗鱼肠道有益菌群,帮助鳗鱼消化吸收十分有利。

7、为什么可控生态养殖需要合理密度?
答:在可控生态养殖系统中,鱼类产生的粪便主要依靠水中微生物及时进行消化,而水体生态系统对鱼类粪便的消化能力是有极限的,养殖密度过高,所产生的粪便有可能会超出生态系统的消化能力,生态平衡将被打破,水质将恶化。为避免出现这种状况,控制适当的养殖密度非常关键,经初步试验表明,在不换水、不排污、保持温度相对恒定的条件下,幼鳗培育密度500-800尾/m2是可行的;成鳗养殖在不换水、不排污的条件下,放养密度可达6-8kg/m2。

8、可控生态养殖模式如何实现更高密度养殖?
答:在可控生态养殖模式中,实现更高密度养殖的关键是如何突破水体生态系统对粪便的消化极限,这也是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我们知道,微生物消化的极限是不可以突破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采用物理方法将水体中部分鱼类粪便分离出来,减轻微生物的负担,实现人工控制下的平衡,这是可控生态养殖的一个关键环节。具体分离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如微粒过滤法、人工湿地过滤法、气旋发泡分离法等。人工分离鱼类粪便效率越高,则可放养的密度越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鱼类 饲料 浮游生物 浮游动物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