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池塘网箱养殖黄鳝把好“八关”


  6、科学防病关

  在黄鳝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本着“无病早防、有病先治、防重于治”的十二字方针,经常口服保肝颗粒、补血颗粒、利胃散、金维素等保健药物,提高鱼体免疫力。要定期使用浓戊二醛、杀毒先锋等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口服败毒颗粒、整肠舒颗粒、鱼虫清、菌毒灭颗粒、保肝颗粒等药物进行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导致鳝鱼发病的原因较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6.1 鳝池

  新建的鳝池,没有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水质未稳定,马上就放水养鳝,使鳝鱼不能迅速适应而患病;或者老鳝池长期不清整,腐殖质过多,水质败坏,给病原体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

  6.2 水温突变

  黄鳝适宜在15~30℃水温中生长。由于鳝池面积小,昼夜水温变化大,炎夏高温季节,水温有时高达40℃以上,往往会出现黄鳝被“烫死”现象。另外,由于鳝池要经常加注新水,换水量过大导致水温突变,从而影响鳝鱼生长,例如水温猛降4℃左右时,极易引发鳝鱼“感冒”。天气突变同样可能诱发疾病。

  6.3 有害物质超标

  高温季节,投饵量大,黄鳝排泄量多,池底沉积大量有机物,有机质的分解会消耗水体中大量氧气,造成缺氧,使有机质被迫无氧分解,产生大量氨气、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同时厌氧菌趁势大量繁殖,感染鳝鱼,导致疾病。

  6.4 投饵技术

  鳝喜食新鲜饵料,如一旦投下不清洁或腐烂变质的饵料,会引起黄鳝患病。若投饵量不足、或驯食不彻底,黄鳝会出现自相残杀现象。

  6.5 药物使用不当

  黄鳝为无鳞鱼,对药物的抵抗力与有鳞鱼有很大差异。如果消毒剂、浸泡药物刺激性太强,会破坏黄鳝体表粘液,导致体质及免疫力下降,极易被有害菌侵人体内致病。内服药应以保健药、中草药为主,从增强黄鳝体质、增加免疫力的角度进行预防。

  7、疾病诊断关

  黄鳝发病的主要特征为:活动异常,表皮局部出血发炎,体色变青、发黑,食量下降或拒食。目检是检查鳝鱼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还要加以现场观察和询问。

  7.1 现场观察

  黄鳝往往体质瘦弱,体色发黑,活动缓慢,离穴独游;有的黄鳝在池中表现出不安,上窜下跳,急剧狂游或相互缠绕。这可能是有害物质引起的发狂病或肠道寄生虫病。

  7.2 体表检查

  及时捞出病、死鳝,依次从头部、嘴角、眼睛、体表、鳝尾等仔细观察。易看到一些大型病原体,如水霉;小型病原体,肉眼看不到,可根据表现病状来加以鉴别。如鳝体发青、发黑,口腔充血,肛门红肿突出,多为肠炎;鳝体外表局部充血发炎,出现大豆或蚕豆大小的红斑,严重时表皮呈漏斗状小窝、腐烂,则为赤皮病;由外部烂入,为打印病;体表部分或全部被泥覆膜一层,为拖泥病;生有旧棉絮状白色物质,常为水霉病等。

  7.3 内脏检查

  解剖鳝体,取得肠道,从前肠剪至后肠,观察是否有寄生虫,肠道内容物性状是否正常,然后用水将依物和粪便冲洗干净,如发现肠道全部或部分充血,呈紫红色,则为肠炎病。肝肾充血肿大、颜色发黑、发白或花斑状,则为肝肿大。

  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鳝鱼暴发的往往是综合性疾病。因此,在确认疾病时一定要认真观察,科学诊断,找出主要病症,然后对症下药。

  8、病害防治关

  8.1 发狂病

  病因:放养密度过大,鳝体表面分泌粘液,使水中微生物加速分解有机物,消耗水中溶氧,使鳝鱼因缺氧而焦躁不安、互相缠绕,苗体受强烈应激反应,导致体质衰弱、生理机能发生紊乱而引起。

  流行时间:多发于春末、夏初等天气不稳定时期。

  症状:病鳝不食饵料,时有病鳝在网箱内呈箭状快速游动或缠绕水草,上口张开,全身肌肉胴动发抖。水清时还可见病鳝呈“S”或“O”状旋转挣扎,体僵硬,体表粘液减少,无明显外伤。

  治疗:每立方米水体用浓戊二醛0.5mL+强毒净0.5mL+金维素1g箱内泼洒,每天1次,连用2~3次。同时内服药物,每千克饲料添加金维素5g+败毒颗粒5g+保肝颗粒5g,每天2次,连用5~7天。

  预防:苗种下箱后,每立方米水体用浓戊二醛0.5mL十金维素1g进行箱内泼洒,每天1次,连用1~2天。注意事项:用药时先用清水泼湿箱内水草,然后泼洒稀释的药液,再用清水冲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黄鳝 戊二醛 立方米 网箱养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