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鱼病防治技术


1斑点叉尾鮰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

1.1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该病由一种疮疹病毒引起,主要症状为:鳍条基部和皮下充血,腹部膨大,眼睛外鼓,鳃丝惨白,肝脏肿大,内脏充血等。病鱼在表层水游动,行动迟缓,死亡后沉入水底。

此病多发于1龄鱼种,全长在8~15cm,体重7~25g。发病时间一般在10月份,水温25℃左右。当天气转凉,水温慢慢地降到27~20℃时,容易爆发流行,造成大量死亡,死亡率可达90%以上。当水温降低到15℃以下,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采取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池鱼发病后做好水体消毒和换水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鱼病的传播。

1.2水霉病

由于鱼体缺少鳞片的保护,很容易在拉网、起捕等操作和运输过程中受到损伤。当气温、水温降低时,肌体代谢速度明显减慢,体表伤口恢复缓慢,给了适宜低温生长的霉菌感染和繁殖机会。

本病以1龄鱼和2龄鱼为主要发病对象。鱼体伤口感染水霉菌丝后,能沿着体表迅速蔓延,长出一层白色毛状组织,严重时菌丝可以深入到肌肉组织内部,甚至把肌肉烂穿。该病在水温17℃以下发生,是典型的季节性鱼病。低温的冬天可以大量发生,春天可以随着水温的上升而自然痊愈。

水霉病的防治特效药是孔雀石绿,但由于孔雀石绿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我国已明令禁止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因此,水霉病以预防为主,最重要的是要防止外伤。病鱼浸浴3%~5%食盐溶液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1.3车轮虫病

本病在1龄鱼种养殖中容易发生,特别是养殖密度过大,水质恶化的时候容易爆发。发病主要部位是鱼鳃。鱼鳃感染后,大量的车轮虫聚集在鳃丝上,侵蚀鳃丝,肉眼可见鳃部充血、黏液分泌增多,镜检可见活体车轮虫。鱼体发病后,在水表游窜,呼吸困难,体色发暗,体形消瘦,吃食不正常。

养殖过程中出现车轮虫爆发趋势时,要认真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池鱼密度过高时,要合理分塘稀养;池塘水质恶化时,要及时换水。一般使用0.7%26#215;10E-6的铜铁合剂(5∶2)可以有效治疗车轮虫病。

1.4小瓜虫病

此病主要侵害鱼的表皮、鳍条和鳃丝。感染部位肉眼可以看到白色点状突起囊泡,俗称%26quot;白点病%26quot;。小瓜虫发病期一般在冬季,水温15~25℃。病鱼体表出现一层白膜,鱼体消瘦,游动迟缓,漂浮在表层水面。

治疗此病的传统方法是,用3mg/L的硝酸亚汞溶液浸浴2h。目前,硝酸亚汞已被禁止用于鱼病防治,可用15%26#215;10E-6福尔马林泼洒治疗,但疗效不是很好。

1.5柱形病

该病的病原是柱状屈挠杆菌,其感染性极强,可危害各龄的斑点叉尾鮰鱼。柱形病常在春末和秋初发生,往往发病急,容易造成大量死亡,特别是1龄鱼和2龄鱼。发病症状表现为头部、躯干或鳍条等处出现白色斑点,病情加重时,感染部位皮肤溃烂,露出肌肉组织,甚至有时可以穿孔,最终病鱼被折磨而死。

治疗方法使用水体消毒剂即可控制,如:漂白粉、强氯精、二氧化氯。使用时化水全池泼洒。

1.6出血性腐败症

病原为嗜水气单孢菌,症状表现为: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摄食不正常,体表出现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伴有出血和肿大症状。

此病多发于春末或夏初。治疗全池泼洒2%26#215;10E-6浓度的土霉素,或者用大蒜头和食盐做成药饵投喂。

1.7爱德华氏病

此病的病原为爱德华氏菌,好发部位在鳍条的基部。病鱼感染后,开始出现出血点,慢慢扩大渗透到内部,直至内部肌肉,最终导致肾脏、肝脏功能衰竭而死亡。

治疗方法以水体消毒为主,全池泼洒二氧化氯即可控制。

2斑点叉尾鮰综合防病措施

2.1做好消毒工作

池塘放养前要生石灰(75kg/667平方米)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有害生物,然后加注清新水备用。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工具的消毒,不能把在发病鱼塘使用过的渔具直接移到别的鱼塘使用,须经杀菌或暴晒后再用。

2.2做好防疫工作

在养殖场建立防疫制度,禁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场所,各种养殖用具和养殖设备的带人养殖场必须经严格消毒。对外来引进的种源要经过严格消毒灭杀体表寄生生物,对发病的鱼塘要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斑点叉尾鮰 华氏 霉菌 食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