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梅雨季节渔塘的养殖管理


六月中旬至七月,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这段时间天气变化无常,暴雨、雷阵雨及阴雨天气一般较多,一般会持续半月以上。而此时正值水产养殖生产的关键时期,随着气温、水温的持续升高,养殖投入品及各种杂物等腐败变质,加之久雨光照条件差,光合作用能力弱,水体溶氧水平低,鱼类发生缺氧浮头的机率很大,易对水产养殖造成较大影响,广大养殖户要加强养殖管理与病害防治。
  一、科学调整投喂
  6月份以后鱼类生长最为旺盛,饲料效率高,但梅雨期天气变化对鱼类的进食有很大影响,应进行科学投喂。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类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久雨时水体溶氧条件差,鱼类进食有所减少,此时若大量投喂,既浪费饲料,又因剩料过多败坏水质,诱发病害。因此,投喂时应控制在正常投喂量的70%左右,待天气略晴好、水质清新时可适当多投。在闷热天气时,应再进一步减少投喂量,或适当停食。投喂时以配合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讲究粗精搭配。精饲料要求营养全面且充足,宜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青饲料及鲜活贝类要求适合鱼类口味,无毒无害,避免投喂霉变饵料。投饵次数也需少量多次,一般精饲料每天投喂2次~3次,在溶氧较高的时段进行投喂。投饵地点要求定点投喂,有条件的地方可搭建饵料台,以方便投喂并观察鱼类吃食情况。
  二、注重水质调控
  梅雨时期鱼类摄食量增加,随之排泄物的增多容易引起水质恶化,造成缺氧。因此,水质调控尤为重要。
  定期加注新水 一般每7天~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5厘米~20厘米。在池水恶化比较严重时,宜采用换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以养鲢、鳙鱼为主的池塘,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20厘米~30厘米;以养草、鲤鱼为主的池塘,水色较鲢、鳙鱼池塘水色淡些。包括梅雨期在内整个夏季渔塘应尽量保持最高水位。
  使用增氧机 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增氧机,在梅雨期一般可在雨后晴天的中午2时~3时开机增氧,另外在有浮头危险时也可适时开机增氧。
  药物增氧 可用生石灰定期调节水质,一般每半月按每亩用生石灰15千克~20千克化水全池泼洒一次。在鱼类发生浮头时,亦可选用增氧剂等相关药物予以增氧。
  严格预防缺氧 应及时清除池塘或饲料台上的残饵、污物,防止水质污染。对于渔池底泥较多的老池塘,或每7天~10天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池塘底质,抑制各种厌氧菌及病毒的繁殖,防止缺氧浮头事故发生。
  三、综合防治鱼病
  梅雨季节各种病菌繁殖加快,对池塘鱼类威胁较大。久雨后,鱼类抵抗力较差,在气温、水温下降,雨水增多的情况下,许多养殖塘口病害频发,鱼、虾、蟹死亡率较高,养殖户损失较大,应加强病害综合防治工作。
  加强预防 在梅雨季节来临前,应加强池塘的病害防治工作,防患于未然。在天气晴好时,可使用杀虫药全池泼洒一次,以杀灭水体及鱼体的寄生虫,隔2天~3天再使用杀菌消毒药物全池泼洒,防止有害病菌的滋生。同时,也可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或杀菌消毒药物制成药饵投喂,预防病害发生。同时注重定期防病,每月用生石灰消毒池水一次,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0千克~20千克,或亩用硫酸铜300克和硫酸亚铁125克兑水全池泼洒。食物及岸边也应消毒,可每半月按用二氧化氯兑水泼洒消毒一次,还可在鱼类食场附近挂药袋进行重点防病。
  综合防治 梅雨季鱼类主要病害为暴发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孢子虫病等。发生暴发性出血病时,病鱼体表或鳃丝上如果发现寄生虫,首先杀虫。同时进行水体消毒,也可采取内服抗菌药饵进行防治。病情稳定后每亩用一次生石灰15千克~20千克,将池水调成弱碱性,以利鱼类生长。发生淡水鱼肝胆综合症时,可用复方新诺明(1‰)和三黄粉(3‰~5‰)添加饵料中,连续投喂5天~7天。孢子虫病可采用盐酸氯苯胍0.5‰~1‰制成药饵喂鱼,每天一次,连用3天为一个疗程,要注意的是药物和饵料一定要混合均匀。
  四、加强养殖管理
  加强巡塘 梅雨期天气多变,要加强日夜巡塘和专人24小时值班,密切注意观察鱼类的吃食情况和行为,尤其是在雷阵雨或闷热天气。发现缺氧预兆(鱼浮头)应及时注入新水和开启增氧机,避免泛池死鱼情况发生。
  控制密度 在梅雨季来临前要控制好水体的载鱼量,因为到夏季时鱼类生长较快,随着鱼体的增长,超过水体的载鱼量时,就会发生缺氧死鱼的危险,所以应做好轮捕工作,捕大留小,均衡上市,以免进入梅雨期渔塘载鱼量过多诱发各种病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鱼类 饲料 梅雨 综合防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