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用大豆最大化替代饲料培育青鱼种



  材料与方法试验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郊的肥东县长岭养鱼场内进行,试验用鱼池为3口大小均为5.0亩(0.33公顷)的土质鱼池,平均水深约1.5米。所有池塘都装有换水和冲气设备。

  试验放养的鱼苗系由长岭养鱼场从江苏省购买的规格2.2克/尾的青鱼苗。3口试验鱼池中青鱼苗的放养密度均为6000尾/亩(或90000尾/公顷),同时搭配放养白鲢苗1000尾/亩(合15000尾/公顷)。3口鱼池中放养的鱼类大小年龄一致。青鱼养殖的目标规格为50克/尾。

  在青鱼苗从2g至大约4g的养殖期间投喂的饲料为美国大豆协会的41/11豆粕型粉碎饲料(表1)。4g以后,逐渐改投美国大豆协会的36/7豆粕最大化替代(鱼粉)的鱼种饲料(表2)。该饲料被制作成膨化浮性颗粒状投喂。驯化青鱼摄食36/7膨化饲料在大约5天内完成。随着鱼体的长大,饲料的颗粒大小也随之增加,并使其始终保持在鱼种最大口径的大约一半左右。青鱼每日投喂2次,每次均投喂至饱食,同时保持3口鱼池每次的投饲量相同。两种饲料均由美国大豆协会提供配方,由福建省厦门市福寿饲料厂生产。

  养殖试验的日常管理参照美国大豆协会80∶20池塘养殖模式进行。在每月的同一天对所有鱼池打样一次。试验结束时,全部鱼池干池,计数和称重全部青鱼和白鲢,并据此计算平均鱼体重、毛产量和净产量、饲料转化率和成活率。在试验期间记录下投入的各项养殖成本,待试验结束时计算净收入和投资回报率。

  结果自2004年6月28日至10月20日,青鱼共饲养了115天,从2.2g/尾长至平均36.8g/尾。平均毛产量分别为青鱼147千克/亩(2205千克/公顷)和白鲢143千克/亩(2145千克/公顷)。青鱼和鲢鱼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66.5%和88.9%。青鱼对豆粕最大化的鱼苗鱼种饲料的平均饲料转化率为1.32∶1。

  按青鱼种当地市场价人民币17元/千克(或2.05美元/千克)和鲢鱼种3.6元/千克(或0.43美元/千克)计,本养殖试验的净收入为人民币1276元/亩(合2317美元/公顷)。3个试验池养殖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73.5%。

  小结和结论投喂豆粕最大化的膨化浮性鱼种饲料,青鱼在池水表面摄食积极,生长快速。且易于从粉碎饲料驯化成膨化浮性颗粒饲料。试验结果表明鱼种池中青鱼的放养密度还可比示范养殖的6000尾/亩有较显著的增加。在不影响青鱼生长的情况下,养殖的产量也可望比本试验的147千克/亩增加2至2.5倍。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在使池塘水体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青鱼种在当地较高的市场价也使本试验取得了高的净收入和高的投资回报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青鱼 饲料 膨化 大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