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池塘要着重控制水苗料条件



  鱼虾养殖离不开养殖三要素——水、苗、料。重点分析生态防病,直观来讲,就是通过环境条件控制来预防饲养生物疾病的发生。应该说这是生物养殖技术的组成部分。在水产养殖上突出这一点有其特殊性:1.鱼虾类的生存环境是水,水的理化因子较之与空气有更大的易变性。2.水环境不仅作为饲养对象的生存条件,而且还起着活饵料供应的“生产”功能。3.人工提供的饲料蛋白,是鱼虾制造高蛋白的物质基础,因而鱼虾茁壮健康。所以池塘生态养虾有其相对独立性,要从控制环境条件入手,促进生物生长,抑制疾病发生,在养鱼养虾实践中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重视生态防病的必要性从目前传统养鱼技术来看,实际上已经贯穿了生态防病措施,例如:池塘清整、合理密养、控制水质、注意饲料的质量和鲜活饵料的合理搭配等。可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各地的池塘条件不同,人们往往忽视某一环节,技术要求的标准掌握不当,以致鱼病时常发生。强调生态防病,是从稳定生产的基础上去争取高产,严格把握好每一个生产环节,使鱼与水环境保持协调统一。从这一角度出发,池塘高产潜力取决于该环境对生物体代谢强度的承受能力和物质能量转化机制的条件。
  众所周知,疾病的发生与病原体的存在有关。当鱼类处于健康、旺盛的生长发育期,一般不受病菌感染;而当栖息环境恶化,鱼类食欲不振,生理机能衰弱的时候,病菌就会乘虚而入。一旦病菌大量繁殖,健康的鱼体亦难免罹病。因此环境条件起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控制环境意味着控制疾病的发生。
  不同的饲养对象有不同的环境要求。良好的环境应该是与鱼虾生活的自然环境相似。也就是说养殖水体的各项指标应该符合鱼虾生长的自然要求。养殖过程中做好对水质的控制,使水体的溶解氧、pH值、盐度、温度、氨氮、硫化氢、水色、透明度、单胞藻数量等均能够符合鱼虾的生长要求,有利于抑制疾病的发生。然而对于广泛的群众性池塘养鱼虽也有同样的水质要求,但难以做到逐项分析检测,通常只能凭经验估测,这就是“看水色”。通过池塘水色的变化,可以判断其水环境的优劣,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鱼类生长,预防鱼类疾病。
  池塘养鱼要注意生态条件的变化,这是由于“小生境”的敏感性。任何外来因子(如投饵、鱼类排泄物、日光照射、暴雨等)都会使池塘环境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这种不稳定的因素也是造成鱼类容易生病的原因之一。
  生态防病的主要措施生态防病是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来实施的,而水环境又是经常变化的,要随时掌握水环境的这种变化,在生产实践中最简便易行的办法就是观察水色。每天清晨巡池察看水色犹如农家根据“物侯”预测天气一样,可以掌握水质变化的趋势,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1.池塘经常换注新水是改善水质环境的有效办法。换注新水的作用是增氧排污,促进池塘物质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注水不要图省事,一次加满。鱼虾生长前期,以添加水为主,在养殖中后期视水质情况适当换水。同时根据水色和透明度适当追肥,定期泼洒一定量的石灰乳作为改良水质的辅助剂,作用是杀菌和促使胶体悬浮物凝集,调整pH值。
  2.饲养管理饲养管理主要是日常投喂。投饲要保证足量,但尽量避免过剩。投饲要遵循“四定”原则,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要根据池塘生物的规格、数量、水质状况、料台上残饵的情况适当增减投饵量。栖息环境的稳定、舒适,饵料供应正常,生物就会健康生长。
  生态防病的作用生态防病并不排斥必要的药物防治措施,两者应该是互补的。从“防重于治”的原则上来说,首先要注重生态防病,一旦出现疏漏,发生大面积的急性病,还应对症下药采取药物防治的措施。但药效是有效应时间的,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进行水质调节。鱼塘亚硝酸盐含量过高(上升到0.15~0.56毫克/升)有诱发鱼病的作用,采取定期加注新水,泼撒石灰乳,氨氮、亚硝酸态氮和硝酸盐的含量会明显减少。在泼撒石灰乳时,在傍晚效果会更佳,可作为水中酸碱度的缓冲剂,提高藻类对二氧化碳的利用率,增强光合作用。因此,把生态防病提到一定的高度上来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鱼类 石灰 饲料 环境恶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