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鱼病发生的原因与健康养殖技术


鱼类养殖生产中,“病害发生”是困扰养殖业主的主要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我想跟大家谈谈有关鱼病发生的基本原因、如何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和如何科学认识、对待鱼病等问题,以利于推进海水鱼类养殖的健康发展。

  一、要了解鱼为什么会生病,首先要知道疾病是怎样发生的
  疾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后,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一种异常状态。一切干扰鱼体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养殖水环境因子(物理的、化学的)、鱼体自身的生理失调(物质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等都可能引起疾病。换句话说,疾病是病原、环境、鱼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三者相互影响决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 疾病与病原生物的关系
  鱼类养殖生产中常见的病原生物有:病毒、细菌、霉菌、寄生虫(原虫、吸虫、涤虫、线虫、刺头虫、蛭和一些甲壳动物)等。当病原生物达到一定数量或致病性(毒力)强时,就可使养殖群体中的一部分,即抗病力弱的群体首先感染和生病。

  (二)疾病与养殖环境的关系
  鱼与其生活的环境是统一的,鱼儿离不开水,也离不开水地(池底)。如果水环境因子例如溶解氧、 pH 、温度、盐度等异常。当水质不能满足鱼的基本生理需求时,就可能直接或间接危害鱼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 疾病与鱼体自身的关系
  首先是不同种类和年龄的营养、摄食、鳞片、皮肤、黏液层、内分泌等的差异,其疾病的发生与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不同种的免疫力(抗病力)和年龄大小并不一致。其次,养殖群体中可能存在一些易感性个体。所谓易感性个体,即抗病力弱的个体。病原体只有当其入侵到抗病力弱的鱼体后,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二、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治疗鱼病,实施“健康养殖”
  (一)控制和消灭病原生物
  1.水源水是病原生物传入的途径之一。水源不仅要清洁、不带病原生物和无人为污染物,同时要充足,理化指标必须适合养殖鱼类的生活需求。在一些水源条件欠佳的地区,应采用封闭式的循环养殖方式,并实施水源的消毒处理,以保证水质水量。

  2.鱼池鱼池是各种生物(含病原生物)孳生和繁殖的场所。要进行商品鱼的养殖生产,就必须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消毒,对室外土池应先清淤后消毒,以使鱼类在一个卫生的环境中舒适的生活。

  3.严格检疫检疫是指对养殖的苗种、亲鱼进行传染性病原生物的查验,按国家有关规定,输出方首先应做好;购入方可根据提供的查验报告进行复查,如发现问题,可拒绝输入,以防止传染性病原的输入、传播、扩散和保护本场、本地区养鱼安全、有序、健康的发展。

  4.实施消毒为防止一些传染性病原生物的繁殖和孳生,在养殖生产全过程应进行“四消”,即苗种消毒、工具消毒、饵料消毒(指投喂鲜活饵料)、市场消毒(投饲点或饲料台)。消毒方式以物理方法为佳,如紫外线、臭氧等;工具、饲料台和鱼池消毒等可用氯制剂(漂白粉、强氯精等)、甲醛液、氧化剂(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等)、季铵盐类(十四烷基 2- 甲基吡啶溴化铵等)。

  5.建立隔离管理制度养殖鱼池发现病害,特别是传染性疾病,首先应严格隔离管理,以免疾病传播、蔓延、殃及周邻。对其周围包括进、排水进行消毒,工具专用,捞出的死鱼及时销毁,对病鱼作出诊断,确定防治对策。

  (二)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1.合理放养放养的密度应根据所能提供的水交换量,设施的水平和技术,包括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来确定。例如采用液氧灌充氧,放养密度可比常规充气供氧提高一倍以上。

  2.保证充足的溶解氧溶解氧不仅表现在鱼类呼吸的直接需要,而且还表现在其环境上的需要。溶氧丰富,微生物可将一些有毒代谢产物如氨氮、硫化氢、甲烷等转化为无毒或毒性很小的硝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二氧化碳等。

  3.不滥用药物药物就有防病、治病作用,但同时也有毒副作用。用药应在对疾病正确诊断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并按规定的剂量和疗程,选用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药物,以保护鱼体和维持养殖环境的微生态平衡。

  4.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常用的环境保护剂有生石灰、沸石、过氧化钙、光合细菌和益菌素等。在开放式的土池养殖或水源条件差的地区(建立蓄水池)可以使用,以利于净化水质,防止底质酸化和水体富营养化;抑制硫化氢、氨氮等有毒物质的产生;补充氧气和钙元素,增强鱼类摄食,促进生长;抑制有害细菌繁殖,减少感染疾病。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原 鱼类 饲料 群体
上一篇 : 寿螺养殖技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