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的防治


一、 病原   
对虾白斑综合症是由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引发的一种综合性病症。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主要有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日本对虾杆状病毒、系统性外胚层和中胚层杆状病毒及白斑杆状病毒等。病毒粒子为杆状,包含双链DNA。斑节对虾、日本对虾、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等都能因感染而患病,甚至病重造成死亡。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主要对虾体的造血组织、结缔组织、前后肠的上皮、血细胞、鳃等系统进行感染破坏。急性感染引起虾摄食量骤降。头胸甲与腹节甲壳易于被揭开而不粘 着真皮(即所谓的壳易剥离),并在甲壳上可见到明显的白斑,有些感染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的病虾也显示出通体淡红色或红棕色(尤其在南美白对虾的发病中尤为体现),这可能是由于表皮色素细胞扩散所致。此类病毒复合体的毒力较强,从出现症状到死亡只有3-5天的时间,甚至更短。此病的感染率较高,7天左右可使池中70℅以上的虾得病,甚至死亡。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既可通过组织学方法与电镜观察进行诊断,也可通过基因核酸探针进行诊断。基因核酸探针操作简便,特异性与敏感性高,并且运用于检测早期感染。这一方法所需要设备简单,对于一般养殖单位、病害防治单位或个人都可进行操作,既经济实用又准确无误,并能在发病前20-40天作出预报,给指导生产者提前做到预防。
1993年以来,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在我国沿海养殖区开始流行。以白斑杆状病毒为甚,几乎在对虾养殖区普遍发生,危害性极大,给对虾养殖造成严重打击。随着南美白对虾的淡化养殖 ,白斑杆状病毒对淡水养殖的对虾影响也逐步显示出来。笔者从全国各地的对虾养殖病害的发生、发展了解到在以往在淡水甚至半咸水中很少发现的白斑病越来越多,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   
二、 病症及病理变化   
病虾一般是停止摄食,行动迟钝,体弱,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在池边、池底不动,很快死。病虾体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红或红棕色,部分虾体的体色也不会改变 。发病初期可在头胸甲上见到针尖样大小白色斑点,数量不是很多,需注意观察才能见到。并且可见对虾肠胃还充满食物,头胸甲不易剥离。病情严重的虾体较软,白色斑点扩大甚至连成片状。有严重者全身都有白斑,有部分虾伴肌肉发白,肠胃也没有食物,空空的,用手挤压甚至能挤出黄色液体,头胸甲很容易剥离。病虾的肝胰脏肿大,颜色变淡且有糜烂现象,血凝时间长,甚至不凝。  
三、 流行情况及诊断方法  
白斑病病程急,一般虾池发病后2-3天,最多也不过7天可使全池虾死亡。病虾小者体长4厘米,大者7-8厘米以上。因此对虾体早期白斑病的确切诊断至关重要。白斑病主要是水平传播,经口感染,即由于病虾把带毒的粪便排入水体中,污染了水体或饵料。那么健康的虾吞食后感染,或健康的虾吞食病虾、死虾后感染,或使用发病池塘排出的污水而感染等。
白斑病也常继发弧菌病,使病虾死亡更加迅速,死亡率也更大。发病前期水体理化因子变化较大,pH值在一天中的变化甚至超过0.5,水体的透明度较小,有机物的耗氧量较大。  
白斑病的诊断,从外观症状即可初步确诊,也可通过目前常用的基因核酸探针的方法进行诊断是否携带病毒。做到尽早预防或采取正确的防治处理方法。
四、 预防及治疗方法  
由于白斑病毒的来势较快,感染率较高,死亡率较大。因此,对白斑病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首先要做好养殖池塘的清淤、消毒及培水工作。其次要选择健康无病毒的虾池进行放养。第三,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水质及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化。保持水体的相对稳定。第四,投喂营养全面的颗粒饲料。第五,坚持巡塘,定期检查,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养殖过程中一般采用益水宝、高能氧、亚硝酸盐降解灵等。保持水体的对稳定,采用二溴海因、强克101等进行池塘消毒,杀灭抑制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发生、发展。饲料中添加维C、免疫多糖、生物酶添加剂等提高虾体的免疫力,改善肠胃的微循环,同时添加对虾病毒净、中鱼尼考等抗菌、抑毒药物控制体内病原微生物的发生、发展。  
发病虾池的控制方法:首先采用高能氧全池泼洒,其用量为0.1-0.2ppm,2小时后采用强克101进行全池泼洒,其用量为0.2ppm,第二天再次泼洒强克101,用量同前,第三天泼洒二溴海因,其用量为0.2ppm,(注意:每次泼洒消毒剂需开动增氧机,尤其是泼洒强克101后更须如此)。第六天起全池泼洒益水宝,用量为0.5ppm,在外用药物的同时,须在饲料中添加部分药品及添加剂,通常每公斤饲料添加中鱼尼考1.5克、 Vc2克、免疫多糖4克、水产用利巴韦林0.5克及生物酶2克,须连续投喂5-7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病原 饲料 核酸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