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烂腮病
此病多发在5月~8月、水温25℃~30.5℃时,危害程度达到5%~10%。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鱼体消瘦。病鱼鳃盖内表皮充血发炎,腮上淡黄色黏液多,腮丝肿胀部分呈淡红色,并可见小出血点。
防治措施
用漂白粉先溶于水中,滤掉残渣,制成浸泡消毒水,浓度为10ppm。将网箱内的鱼全部浸泡3分钟~5分钟,然后移到10ppm~20ppm浓度的呋喃西林水溶液中浸泡3分钟~5分钟,隔天再消毒一次。严重者连续消毒3天。为防止缺氧,每消毒一批换水一次。预防措施:盛料的饲料台用20ppm浓度的漂白粉水溶液或用40ppm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并定期曝晒。
二、竖鳞病
在赤潮或污水污染后几天内,鱼体受伤时经皮肤感染易患此病。发病季节4月~12月,发病死亡率达60%,治疗不及时2天~3天内死亡。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当水质混浊时,病鱼在水面缓游,严重时呼吸困难。病鱼体发黑,受伤处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半透明液体,严重时液体含血。当触及竖鳞处,鳞片脱落。病鱼的胸、腹和尾鳍基部出血,腹部膨大,腹腔内积腹水。病鱼皮肤、腮、肝、脾、肾和肠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
防治措施
用40ppm浓度的高锰酸钾擦洗患病处,然后把高锰酸钾液洗净,再用呋喃西林粉末涂在患处,每天1次~2次,3天~5天内治愈;用青霉素或链霉素15毫克/公斤~20毫克/公斤注射鱼体,一般一次可治愈。预防方法:分网捕鱼时操作要小心,避免体表受伤。
三、肠炎病
幼鱼受害时死亡率极高,水温18℃~30.5℃时流行,此病常与烂腮病并发。细菌性肠炎病的发生往往和水质恶化、饲料变质以及鱼类暴食有关。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黑,食欲差或不食。发病早期肠壁局部发炎,肠腔无食物,肠内黏液多。发病后期肠壁充血发炎呈红色,肠内只有淡黄色黏液,肛门红肿,有红色黏液从肛门流出。
防治措施
用呋喃噻唑3克/100公斤~5克/100公斤或氟哌酸5克/公斤~10克/100公斤与饲料拌匀,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天~6天,下料时投料量减半。预防措施:饲料台用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消毒;变质饲料不投喂;定时、定量投喂,防止投料量不匀或暴食;改变养殖环境,换用新网箱,降低养殖密度。
四、气泡病
5月~9月水温25℃~30.5℃时,幼鱼易发生气泡病。病鱼在水面作无定向的转动,12小时后体内有气泡鼓起,48小时后气泡增大到3倍以上。鼓起部分露出水面,太阳晒后体表变红,略有出血,不久即死亡。气泡病发病率低,一般发生在全长150毫米以下幼鱼,但病鱼死亡率高。
防治措施
在胸鳍末端处用5号针头斜插入体内3毫米~5毫米,排气治疗时将病鱼放入水中操作,可见气体从针孔排出,直至排完;饲料中加入酵母片10克/100公斤;饲料台洗净后曝晒或漂白粉消毒;不投变质饲料;防止鱼体运动时器官受伤。
五、湖蛭病
在12月下旬至翌年5月上旬、水温6℃~22℃时易患此病,湖蛭寄生在鱼的胸鳍、腹鳍、眼、体侧和肛门等处引起病症。多数寄生在体表,少数虫体钻入体内。寄生率为100%,每尾鱼寄生3只以上,多者可达8只~10只。每10天捕捉一次,寄生虫再寄生率100%,但数量减少,每尾鱼寄生1只~3只。5月上旬仍有湖蛭寄生,寄生率仅10%,虫体数量1只/尾~2只/尾。5月中旬以后,没有湖蛭寄生。湖蛭寄生处的体表、肌肉、眼睛、肛门等组织器官受破坏,引起贫血和继发性感染,严重者鳞片脱落,伤口发炎。病鱼食量减少并在网底上摩擦引起受伤感染而呈红色,治疗不及时影响亲鱼性腺发育,严重者导致死亡。
防治措施
定期捕捉湖蛭,鱼体表伤口用40ppm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后,再用呋喃西林粉末涂擦,轻者一次治愈,严重者2次;用漂白粉挂袋于网箱4个角落,水流在5厘米/秒以内时挂袋,每次连续3天,尤其是在小潮时要坚持挂袋;用淡水浸泡5分钟~10分钟;每100公斤海水加5克~6克盐,浸泡3分钟~4分钟。
采编中心 文章来源于:中国水产资讯网 责任编辑:xjh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sc/yu/9/2006-01-12/150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