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鱼病防治与科学用药




因为鱼药在使用方法上有它的独特性。所以绝大多数的外用药,多少都会受到水介质的影响。在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的情况下,互相之间影响尤为明显。如常用的生石灰,它不仅与硫酸铜、漂白粉和富氯有拮抗作用,而且也受水中磷或铵氮的影响,同样磷或铵氮也会与生石灰作用而降低肥效,因此在生产中使用时应前后错开5~7天。而生石灰与敌百虫相遇时,则会起到药物的协同性,能使部分敌百虫变成毒性更强的敌敌畏,这就是我们常用的敌百虫与面碱合剂,可高药效的根本原因。

还有常用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也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性,来更好的发挥药效,但硫酸铜在碱性水质或与食盐相遇,就会产生药物之间的拮抗性,而影响药效。因此在多种药物综合防治疾病时,一定要注意它们之间拮抗性和协同性,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增减它们的剂量。

四.用药量的确定与合理给药

因水产养殖动物生活在复杂的水环境中,而水体理化因子如:温度、盐度、酸碱度、氨氮和有机质(包括溶解和非溶解态)的含量,以及生物密度(生物量)等,都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药效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而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通常温度每升高10℃,药力可提高1倍左右。水体的酸碱度(pH值)对不同药物也有不同的影响。酸性药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氯霉素、四环素、呋喃类等药物,在碱性水环境中的作用减弱;而碱性药物(如卡那霉素)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新洁尔灭)和磺胺类等,其作用则随水体pH值的升高而升高。又如漂白粉在碱性环境中,由于生成的次氯酸易解离成次氯酸根离子(OCl-),因而作用减弱。除了上述因素外,水体中有机质含量及生物密度也会影响药物效应。有机质的大量出现,通常可减弱多种药物的抗菌效果,尤其是化学消毒剂更为明显。所以,药物的用量应注意以上这些问题。

确定了用药剂量,在计算用药总量时,应根据不同的给药方式分别加以计算,用药剂量是疗效的保证,所以必须计算准确。

外用药应按水的体积计算,以“毫克/升”或“ppm”表示,如1立方米水体含药1克为1ppm,亦即1毫克/升。全池泼洒用药的计算,要求池塘水面积丈量准确,计算平均水深时,总测点应不少于10个,求其平均值。药浴用药的计算,要以药浴容器的容水量为准。

内服药一般是按鱼的体重计算,其前题是要准确掌握被治疗鱼类的存塘量。如50公斤鱼内服痢特灵4.5~7.5克;另一种是按饵料含药量计算,如100公斤饵料添加痢特灵300克,根据鱼摄食量投喂,若按鱼体重的3%投饵,相当于每50公斤鱼投饵痢特灵4.5克;如果按5%投饵,相当于每50公斤鱼投喂痢特灵7.5克。当病势严重时,鱼类的摄食量大减,这时应按实际的摄食率,提高饲料中的含药量。以保证吃食鱼能获得足够的治疗药量。至于使用的疗程多少,则应以病情轻重和病程缓急而定,对于病情重、持续时间长的疾病就有必要使用二至三个疗程,否则治疗不彻底,易于复发,同时也会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当一种药物未能在一次或一个疗程内治愈时,最好再下一次治疗时改用另一种药物。一般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给药方法,应根据鱼病的种类和药物的性质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外用药一般是主要发挥局部作用,体内用药除驱肠虫药及治疗肠炎药外主要是发挥吸收作用,这是两种不同的给药方法。为提高疗效给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泼洒药物时,应先喂食后泼药。所用药物要充分溶解,经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对不易溶解的药物要充分搅拌,药渣不要投入鱼池中,以避鱼误食中毒。泼洒应先从上风处开始,逐步向下风处顺风泼洒,以增加药液均匀度。泼洒时要注意安全尽量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泼洒的时间,要根据天气变化灵活掌握,使其发挥最佳药效。一般应在晴天上午11时前或下午3时后用药,雨天停用,阴天药效较差。夏季高温天气应避开炎热的中午,可在上午9时前或傍晚进行,要注意清晨鱼浮头或浮头刚结束时,不能用药,当然增氧剂除外。

制作内服药饵时,药物与饲料要混和均匀,同时注意药物与饲料添加剂间的相互作用,颗粒加工的大小要适口,喂前应先停喂1次或1天,再投喂药饵。病鱼康复后,投饲量应逐渐增加到常量,避免鱼类病体恢复后出现暴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鱼类 毒性 敌百虫 剂量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