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黄颡鱼病害种类调查及其常见疾病的控制技术


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l(Richardson)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已在福建省尤溪地区的网箱、池塘等水域中成功进行放养,并成为当地品种结构调整的主要名优鱼类之一。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放养密度和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黄颡鱼的病害也逐渐增多,危害加大。为此,笔者开展了黄颡鱼病害种类调查,并结合养殖区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几种常见疾病的主要控制技术,报道如下。

  一、机械损伤

1.病因 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

2.流行情况主要为网箱分养操作及大规格鱼种长途运输后受伤。

3.疾病控制技术 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运输用水中可以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或30%的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

二、出血性水肿病

1.病因 由细菌感染引起。
  2.症状 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3.流行情况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高温季节,该病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
  4.疾病控制技术 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0.6g/kg~0.7g/kg的四环素制成药饵进行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到饵料中添加1%的食盐。

三、水霉病

  1.病因 水霉菌
  2.症状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而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向内、外生长与蔓延扩散,似灰白色的棉絮状附着物,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则变成白色绒球状,霉卵成为死的鱼卵。
  3.流行情况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成鱼。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多因拉网、分箱、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4.疾病控制技术 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并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到2mg/L浓度,2天后再泼洒1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进行严格消毒,水温最好控制在26℃~28℃,孵化过程中还要对受精卵进行再次消毒。

四、肠炎病

  1.病因 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
  2.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
  3.流行情况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4.疾病控制技术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的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或0.1%的鲜大蒜汁进行投喂;全池泼洒0.5g/立方米二溴海因,并在饲料中添加0.4g/kg~0.5g/kg土霉素粉,连续投喂5天~7天。

五、车轮虫病

  1.病因由车轮虫寄生引起。
  2.症状病鱼焦躁不安,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
  3.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4.疾病控制技术 全池泼洒0.7g/立方米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或用苦楝树叶30kg/亩煎煮后用汤汁全池泼洒。

六、小瓜虫病

  1.病因 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黄颡鱼 立方米 食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