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月鳢人工养殖技术


  月鳢俗称七星鱼、山斑鱼、秤星鱼等,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丘陵、山区的溪流、沟塘、江河等水体中,为小型优质的野生鱼类。月鳢作为食用鱼,粗蛋白含量为19.25%、灰分1.88%,脂肪1.82%,其肉嫩少刺,可食率达76%,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7.36%,具有滋补生肌、活血去湿的功效,是一种营养全面、肉味鲜美的高级保健品,因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现将其池塘饲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池塘选择与消毒

  鱼池宜选在水源足、水质好、排灌方便的地方。池塘、水泥地、坑涵、稻田、藕田、网箱等均可养殖,但以池塘为佳。由于月鳢喜暗怕光,池底应放瓦管或竹筒供鱼栖息。进排水口要有拦鱼设施,池四周用高50厘米以上的聚乙烯网片围住,以防敌害侵入或鱼逃走。池边种水草或水葫芦,池中央用毛竹圈养水葫芦,高温季节池边搭棚遮荫。池塘面积一般1~3亩、水深1~1.2米为宜。

  在鱼种进塘前,要彻底清塘消毒,方法是:抽干池水,拔除池边和池底的杂草,夯实堤埂,曝晒池底。放苗前10天每亩用生灰石100~15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三天后注新水50~60厘米。鱼苗下塘前4~5天,施肥培肥水质,每亩放经发酵的有机肥150~200公斤。

  二、苗种放养

  鱼苗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亩放2厘米仔鱼8000尾或3.5厘米鱼苗5000尾。为调节水质,同时放大规格鲢鱼100尾、鳙鱼25尾。鱼种放养时必须先进行消毒,可用3%的食盐水浸浴3~5分钟或15~20ppm的高锰酸钾浸浴15~20分钟,浸浴时间应视鱼的忍耐程度灵活掌握。

  三、饲养投喂

  月鳢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喜吃动物性饵料,鱼苗阶段(体长在4厘米以下)以投喂水蚤、丰年虫、水蚯蚓为主,也可投喂肉糜、蛋黄等。随着鱼的长大,食性也发生改变,动植物饲料都能吃,但仍偏爱动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包括:蚯蚓、蝇蛆、黄粉虫、螺蚌肉、蚕蛹、鱼虾、畜禽肉及内脏等。在动物性饲料缺乏时,也吃植物性饲料,如玉米粉、豆渣、米饭、面条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用配合饲料饲养月鳢尤为重要。体长2.5厘米开始,可投切碎的小鱼、虾肉等,逐渐过渡到鱼糜加粉状配合饲料。体长在3厘米以上可开始驯食配合饲料。待长至10厘米左右转喂成形的颗粒饲料,投喂何种饲料,都要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定位,并在池中设置食台。日投饲量要根据水温、天气变化和鱼的摄食情况来确定,一般为鱼体重的3%~10%,每天喂2次,上午8~9时一次,下午6时左右一次。饲料投喂要适量,以鱼吃饱为准,防止剩余饲料污染水质。

  四、水质管理

  在养殖期间要保持水质清洁,水温适宜。养殖早期,每7~10天加注新水5~10厘米深,夏季高温季节,加大换水量,每周加注新水15~20厘米深;并搭棚遮荫或加大池水深度,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五、鱼病防治

  月鳢在野生状态下极少发病,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病原体极易传染月鳢。

  晕头病 该病多见于体长4厘米以下鱼苗,流行季节为3~7月。此病发病迅速,死亡率在90%以上,是苗种阶段危害性最大的暴发性鱼病。发病初期,病鱼停食,体色发黑,群集在池角,严重时在水中窜游,急剧挣扎或旋转狂游后下沉池底死亡。目前此病病原尚未清楚,也无治疗方法,主要是加强养殖设施、工具、鲜活饵料的消毒及不从发病场引进鱼苗;换水时注水不可太急,温差不得大于±2℃,换水后要及时泼洒5ppm二氧化氯。

  爱德华氏病 本病流行季节一般在5~9月份,发病多见于苗种阶段,长期投喂蚯蚓的鱼池易发此病。发病鱼喜群集在池角处,身体发黑,腹部胀大,有时肛门红肿,解剖可见肾脏充血、肿大、溃烂,挤压腹部有腥臭的溶液流出。防治主要采用0.3ppm百毒净或2~5ppm土霉素或10~20ppm氯霉素或0.2~0.5ppm呋喃唑酮全池泼洒,连泼2天;在每公斤饵料中加入2~3克氟哌酸和20克光合细菌,连喂5~7天。

  烂肉病 此病多见于体长4厘米以上的鱼种和成鱼,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传染快,故有“红色瘟疫”之称。在鱼体损伤、养殖密度过大、水质恶化或水温变化大等不良条件下易引发此病。病鱼体表斑块状充血,鳞片脱落,以后真皮组织发生溃疡,开始呈红色,后坏死变白,严重时可烂到肌肉或骨骼,尾部溃烂腐败。防治以5~10ppm二氧化氯或0.3ppm百毒净化水后全池泼洒,若病情严重,隔两天后再泼洒一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月鳢 饲料 动物性饲料 鱼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