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虹鳟养殖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冷水资源,发展特色渔业,2002年,我们引进了虹鳟在张家界地区进行试养,现将养殖过程中摸索出的一些关键技术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充分认识苗种的重要性

引进苗种的好坏是商品鱼生产成败的关键。从养殖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分别从美国和国内的厂家引进虹鳟发眼卵,养殖一段时间后,虹鳟生长的差异非常显著。据了解,欧美的亲鱼大多采用了生物技术培养,其繁育的苗种为全雌或三倍体,而国内的鱼卵为普通发眼卵,价格低廉,苗种生长的速度较慢。无论进口苗种还是国产苗种;在试养的过程中,环境条件相似,幼鱼阶段培育池的面积为10平方米--20平方米,水深为30cm--50cm,放养密度为1000多尾/平方米,投喂的饵料为新鲜牲畜肝脏,蛋黄等;鱼种阶段培育池的面积为20平方米--50平方米,水深为80cm,放养密度为300尾左右/平方米,投喂的饲料:进口鱼种采用进口饲料,国产鱼种采用国产饲料,两种鱼种生长的差异变得非常明显,同样养殖生长50天,国产鱼种平均体长3.5cm,进口鱼种平均体长8.5cm,而当国产鱼种生长到体长8.5cm时,需要养殖大约120天。

二、高能量饲料的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下,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采用高能量的饲料用于鲑鳟鱼养殖。因张家界属于国家级旅游资源保护区,出于环保的需求,我们试养采用了进口的欧盟饲料,试验的结果为:幼鱼的饲料系数为0.6--0.8,鱼种的饲料系数小于1,养成阶段的饲料系数不大于1.1,即1kg饲料可生产1kg鱼肉,且只向水域环境中排放了少量碳水化合物,基本无污染。高能量饮料的优越性已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在应用高能量饲料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溶解氧 因虹鳟喜栖息于清净的流水中,适宜的水温为12℃--18℃,对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要求特别高,适宜的溶解氧应高于6mg/L。虹鳟的代谢过程需要氧气,维持生存也持续地需要氧气,特别是在投喂过程中,由于消化、吸收和持续的代谢饲料的活动过程,导致氧气的消耗量会迅速增大,在机体代谢、营养被消化道吸收的过程中,氧气的消耗量会持续增高,代谢的营养越多、氧气的需求就越高,如果投喂一定数量的高能量饲料,就必须注意保证水体中更多的溶解氧。

2.水温 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水温升高,溶解氧对鱼体就显得比较突出。由于鱼体是冷血动物,环境水温直接影响着鱼体的代谢率,水温高则鱼体对氧气的需求量增加,反之则减少,温度每增加10℃,鱼体的耗氧量需增加一倍。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随水温上升而下降,在2℃时,每升水溶解氧饱和值为14mg/L。由于水温的上升,鱼体的活动量增加,投喂的次数增加,对氧的需求量变大。据有关资料报道虹鳟在水温5℃时需要42%饱和氧含量,10℃时为54%,15℃时为70%,20℃时为92%。

水环境中的理化因子变化范围很大,直接影响了鱼体的生活,最重要的变化因子是氧气和温度,两者之一都直接影响鱼体的生长率和饲料的有效利用。在15℃时,虹鳟消化率很高,但此时的溶解氧水平要求达到溶氧量饱和度的70%,如果溶解氧的饱和度达不到60%的话,饲料的转化率就升高,鱼体生长率就变慢;如果溶解氧含量还低的话,鱼体生长率和饲料利用率会更低,甚至会发生死鱼事故。

3.病害防治 在春季,一个奇怪的现象会发生在许多养鳟场。随着水温的上升,自然投喂量应相应加大,这是由于: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在这个季节很高,但鱼体表现出缺氧的特征,这时,不论怎样向水体中增加大量的氧气,看上去鱼体都不会迅速生长,这就是国外通常所说的“春病”,其原因是在冬季鱼体血液中的红血球数量会减少的缘故,因为在冬季鱼体摄食少,水体中溶解氧丰富,鱼体游动少;红血球输送着全身的氧气,由于氧气输送取决于红血球的数量,当鱼体开始用完氧气时,它们需要的氧气超过了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

另外,鱼体的某些特殊生化机理反应及大量投喂饲料所引起的鱼体争食活动突然增加,也需大量消耗氧气。这样,鱼体内生产更多的红血球就必须需要时间,调节鱼体的生化机理到最低的氧契约水平(氧债),以适应增加了的体力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水温上升的春季,不要过高地增加饲料的投喂率。

4.投喂 当采用高能量饲料时,其危险是过量的投喂,因此,投喂方法对鱼体的健康、饲料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等就成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高能量饲料中,每种饲料都标有详细的投喂表,并标明了相应的温度、投饲率及含氧量等,此表没有包括对各种条件下的建议量,所给的数据必须考虑在正常、良好的操作环境下,同时又有足够的饲料供应。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溶解氧 生长率 消耗量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