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罗非鱼品种展示


  3、生长、生殖:红罗非鱼生长快,个体大,当年苗种可长150-750克。鱼苗经 100-120天可达性成熟,性成熟个体因品系不同有所差异,如星洲红鱼和彩虹 织初次成熟个体300-400克,属多次产卵类型,成鱼每年产仔约300-2000尾。 幼鱼用甲基宰丸酮诱导转性可获得95%以上的雄性率。

  二、红罗非鱼体色及相关性状特性

  1、体色与生长:养殖过程中粉红色生长最快,橘红次之,橘黄最慢,这表明罗 非鱼的”生长虽与体色有关,但主要受到一些遗传因素的影响。

  2、体色与抗病力:在苗种培育过程中发现粉红色成活率低,抗逆性稍差,橘红 次之,橘黄色生存力最强,在苗种越冬过程中尤其明显。

  3、体血与腹膜:体色粉红、橘红、橘红间黑点的鱼腹膜均为白色,橘黄色间黑 斑鱼腹膜黑色或间黑色。


  尼罗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是1978年由长江水产研究所首次从尼罗河引进,与我国早年引进的莫桑比克罗非鱼相比,体型较大,生长较快。尼罗罗非鱼体短、背高、体厚而侧扁,呈鲈形。体色为黄棕色,上半部较暗,下半部转亮,呈银白色,喉、胸部为白色;有的个体全身呈黑色。体色随环境的变化而有适应性的改变。体侧有黑色横带9条,分布于背鳍下方7条,尾柄上2条。尾柄上半部和鳃盖后缘有一黑斑。背鳍的边缘为黑色。背鳍和臀鳍上有黑色和白色的斑点。尾鳍终生有明显的垂直黑色条纹8条以上。尾鳍、臀鳍的边缘呈微红色。用于奥尼鱼制种的尼罗罗非鱼一定要是原种。

  尼罗罗非鱼临界低温为8.61±0.15℃,致死温度为6.04±0.11℃,临界高温约为40―41℃,最适生长的温度为28―32℃.能耐低氧,在溶氧低于0.7毫克/升的水体中,仍能摄食,水中溶氧为1.6毫克/升时,能生活繁殖;其窒息点为0.07―0.23毫克/升的溶氧量。可在17‰以下的海水中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在PH值4.5―10的水体中生长。

  尼罗罗非鱼有互相残食的习性,主要表现在鱼苗期间,大苗吞食小苗的现象比较严重.成鱼遇惊便潜入水底的软泥中,不易捕捞。


  奥利亚罗非鱼

  奥利亚罗非鱼也有称其为金色罗非鱼、蓝罗非鱼、紫金彩鲷等。1981年由广州水产研究所和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先后通过香港从台湾引进试养。从1984年起,逐步向全国推广养殖,较多的是作杂交亲本使用。

  奥利亚罗非鱼体侧扁,呈鲈形;它的体色随年龄而加深,从青紫色带金色光彩,而转为紫褐,喉胸部为灰色,腹白,体侧有暗横带9―10条,鳞片中央的色素较四周深,使体侧具有多条纵向排列的点线条纹;背鳍、臀鳍呈暗紫色,均有素色斑点。胸鳍淡灰透明。腹鳍灰黑且长,末端达生殖突。尾鳍具斑点,斑点从接近尾柄处开始,随年龄而向后散布,并由银白色逐渐转向金黄色,尾鳍后缘平截。背鳍和尾鳍边缘呈微红色。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形态上最明显的差别在尾鳍的条纹上。前者为紫色不垂直的点状条纹,后者尾鳍条纹为黑色垂直。

  奥利亚罗非鱼对低温的耐受能力比尼罗罗非鱼略强,临界温度为7.13±0.07℃,致死温度为3.95±0.24℃。其耐盐性也比尼罗罗非鱼强,耐盐度可达50‰。在食性上,奥利亚罗非鱼在鱼苗时,主要摄食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动物,2厘米后摄食丝状藻类等,鱼种到成鱼主要为杂食。由于它食性广,能消化一些其他鱼类不易消化的藻类和不喜欢摄食的食物,所以池塘养殖可采用施肥与投饲相结合的方法。投喂人工饲料,我国主要以植物蛋白为主要饲料蛋白源,粗蛋白质的含量应控制在25%以上,特别是集约化养殖时,粗蛋白质含量应控制在27―30%为宜。其精养和集约式养殖,增产潜力很大。

  奥利亚罗非鱼同样需要越冬保种。亲鱼或鱼种在越冬池内,由于密度较大,常会发生鱼病。因此,做好越冬鱼的鱼病防治工作,显得至关重要。鱼种放入越冬池以前,要把池水排干,清除池内污、杂物,重新灌好清洁水后,还要用漂白粉进行消毒,毒性消失后才能放鱼。入池的亲鱼或鱼种要进行鱼体消毒。平时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越冬罗非鱼会出现的病害主要有水霉病、白头白咀病和白点病。


  奥尼罗非鱼

  奥尼鱼是用奥利亚罗非鱼为父本与尼罗罗非鱼为母本进行杂交,而获得的杂交子一代。

  奥尼鱼的优点很多,特别是它的雄性率最高,达到83―100%,平均在92%以上,对养殖雄性罗非鱼,提高个体规格和群体产量极为有利,基本上能解决罗非鱼在养殖过程中繁殖过多的问题。奥尼鱼的制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水温稳定在18℃以上,将成熟的上述雌雄亲本放入同一繁殖池中,水温上升到22℃时,它们就能自行产卵受精育出鱼苗。在水温达25―30℃的情况下,每隔30―50天可杂交繁殖一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系 藻类 橘红 斑点
上一篇 : 黄河鸽子鱼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