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走向转折的农机行业


久保田、约翰-迪尔以及纽荷兰等国际知名农机品牌通过实施“本土化”策略,在我国农机市场上一步步扩展着自己的领地,品牌的力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反观之,一些曾是中国农机品牌代言人的国有农机企业,却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渐渐地丧失了“话语权 ”。

    跨国农机巨头在中国能够站稳脚跟,除了强大的资金、技术以及品牌后盾外,还在于其战略上的不急不躁、步步为营。在国内企业大打“规模战”、“价格战”时,这些企业通过合资生产,零部件的国产化和营销体系的再造与整合,其产品已从高不可攀的价位上走了下来,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用户,品牌的魅力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理念中得以延伸。

    国有农机企业的没落有其体制的必然性,有人还归结为新兴民营企业的不规范竞争,然而这只是问题的表象。正如上海纽荷兰总经理L ·凯托尼所言:“对于那些在极大程度上改变农机行业商业环境的变化,所有的农机生产者必须具备预见能力,从而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们的农机上市公司的决策者们在他们最有钱的时候,要么忙于规模扩张,要么急不可待地投向那些看似前景美好却缺乏最起码的可行性论证的项目上,而不是将精力和财力放在研究如何巩固实力和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培育品牌、开发新产品上。

    2003年是农机行业资产重组最富成效的一年。在国有农机上市公司成为民营企业最佳“壳资源”曲线上市的同时,国有企业作为农机市场主体的时代也告结束。2002年沈阳北泰方向集团有限公司将“内江峨柴”更名为“方向光电”就像是点燃了导火索,注定要在农机行业引起爆炸效应。2003年,山东巨力、山东黑豹、江淮动力、长江股份相继或主动或半推半就地投入到民营资本的怀抱里。苏常柴、全柴动力虽然没有完成重组,但重组大概也只是时间问题。剩下的只有云内动力和飞彩股份了。在非上市国有农机生产企业中,除了不少垮掉的外,剩下的已很少,可以说民营化改造已基本完成。

    国有农机企业民营化无疑是突破体制性障碍的最佳路线,这种变化对于农机行业来说是“革命性”的,但是,民营企业那些相对于国有企业的优势随着整个行业的民营化很自然地慢慢消失,现在他们的参照系必然是强大的海外军团。随着跨国农机集团的逐渐“本土化”,民营农机企业的软肋--技术实力不足的问题更加暴露无遗。民营企业的投机时代已经结束,低成本的模仿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中国品牌。因此,在与合资企业的竞争中,民营农机企业必须回到价值竞争的轨道上来;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是民营农机企业必须担负的重要责任。

    目前中国仅有20%至28%的产品达到了国际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其余约70%左右的产品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70至80年代的水平。 “能用、爱坏、常修”是多年来农民对国产农机的总体评价。这说明中国农机产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总之,农机制造业的产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充分的市场竞争和民营化进程进入尾声,农机行业投机性的投资已没有了空间,接下来的便是体现企业实力的技术与品牌的较量,以及大浪淘沙般的分化。走过2003年,这种转折正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营销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