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钾肥
截至本周,中国钾肥大贸易合同谈判的最终结果仍是扑朔迷离。
有国内贸易商透露,国内进口商的谈判底线是在去年价格基础上最多上涨10美元/吨。而有接近谈判的国际供应商表示,有外方代表直接提出同比上涨30美元/吨的要求。目前没有消息显示双方提出折中价格或是让步。市场期待的月底之前见分晓估计难偿所愿。国际钾肥市场缓慢回暖,国内钾肥价格艰难持稳,钾肥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表现殊异或许是大合同谈判的最大障碍。此时此刻,行业人士对于合同签订时间、价格、总量乃至走势都存在不同判断。
又到年中钾肥合同签订在即?
跌跌撞撞的中国化肥行业在经历半年的痛苦挣扎后,再度将目光集中在一个可能决定市场走向的关键节点:中国钾肥大贸易合同谈判。自2016年7月签下年度合同后,国内钾肥价格小跌小涨,总体没有大的波澜。而随着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上半年的大量进口,国内钾肥产品市场存量较大、价格偏低,与国际市场走势背道而驰。谈判就此陷入僵局。
分析师认为,国内钾肥市场并不稳定。目前价格坚挺是因为大合同迟迟没有音讯、钾肥国储导致的阶段性供应紧张。从总量上看,2017年1-5月的进口总量已然很大,不太可能出现供不应求。而且从上半年来看,钾肥贸易的利润比较丰厚,除了个别时间点,进口白钾利润基本保持在150元/吨以上,国内钾肥存在降价的空间和能力。
接近谈判的一位外方代表认为,谈判出现僵持,供应商应该自己反思。“中国上半年进口了400-500万吨钾肥。其中有一部分是确定进口量,安排到2017年1-2月到货,但大多数是可选数量。”他告诉记者,中国钾肥大贸易合同在签订中通常有两种数量,一种是确定数量,一种是可选数量。在确定数量上,双方谁都不能违约,买方必须买,卖方必须卖。而可选数量,则是在合同期内具体沟通后再做安排。在七八年前,选择数量一般是确定数量的10%-15%。而因为供过于求,市场表现不好等原因,进口商对长期市场不太乐观,所以在谈判中往往把固定的进口量缩小,把可选数量拉大,这样进口商就具备更多的灵活性。供应商同意把更多的选择数量交给中方,同样也显示出其对于中国市场的信心不足。事实上在2017年上半年,中方一直在要求执行可选数量,而供应商也确实没有停止供应,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得国内氯化钾价格偏低。
合同的签订需要你情我愿,也需要一定妥协。在国内,氮肥用量已经出现拐点,但钾肥用量一直不少,虽然增长速度放缓,但表观消费量短期内不会下降。业内人士指出,国内钾肥消费量在高位,今年不管国内钾肥产量有多少,如果不进口,年底肯定没库存,现在签合同,目的就是保证钾肥能在第三季度能够陆续到港。
对于行业关注的合同签订时间,国内分析师认为,一是要看国际库存变化,二是看谈判价格能不能尽快达成共识,毕竟在联合谈判机制下,国内进口商、国际供应商都不能擅自决定。目前国内对于大合同在6月底签订抱有很大信心,而国际供应商表示,谈判在本周之前一直不太乐观。虽然在FMB会议、IFA会议等平台上双方有很多磋商,但分歧依旧很大,合同拖到7月份的可能性也存在。
价格难料双方意见分歧较大
去年,白俄罗斯钾肥公司率先与印度正式签署新的钾肥供应合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钾肥大合同的最终价格。与往年相比,只有9美元/吨的价差几乎让国内分析师的预测全数落空。每年到了合同谈判前后,国际上关于钾肥供应商停产限产、国际需求预计增加的信息都会扑面而来,这些造势对坐在谈判桌上的中方代表而言或许是不小的压力。但客观来说,如果签约时间继续延后,形势或许更加不利,因为国内港口钾肥价格已经抬头。
有国内渠道商向记者透露,中方谈判的主要目的是把钾肥合同价格控制在10美元/吨的涨幅之内。而国际供应商提出上涨30美元/吨的要求,显然有些“过分”。大合同谈判不顺利,可以说在意料之中。
国际供应商说,因为去年7月份才签订合同,合同量又不大,行业普遍认为新合同在年初就能签。但国内的进口商担心新合同会涨价,所以在上半年完成大量进口。另外国际钾肥市场回暖比较明显,供应商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所以从第一次谈判开始,双方的分歧都没有显著缩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hf/2017-6-30/hf_5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