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化肥
今年3月,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等8家单位联合组成调研组,走访了全国10多个省(区、市)的30多家肥料生产骨干企业,并结合大规模的调查问卷,利用大数据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肥料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变化,力图呈现出化肥产业的“全景图”。近日,调研组将调研结果汇集成为全国首份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蓝皮书,并向全社会公布。
近七成化肥企业不盈利
“过去化肥是个宝,现在化肥是棵草。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对化肥产业的发展感触颇多。在经历了1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化肥产业目前面临着双重挤压,一面是供给端产能过剩、利用率低、成本不断上升,另一面是需求端量价齐跌、市场低迷、谈肥色变,化肥产业进入了深度调整期和加速洗牌期。
蓝皮书公布,根据对抽取的30多家受访化肥企业的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接近70%的肥企处在盈亏水平线之下,且没有一家盈利超过10亿元的企业,其中氮肥行业巨亏近百亿元,是连续第三年的大幅亏损。而与此同时,40%的基础肥料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七成,复合肥企业产能利用率仅有三成,化肥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氮肥、磷肥、复合肥等传统化肥是整个产业的基石,也制约着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以基础肥料尿素和磷酸二铵为例,2016年尿素的每吨平均价格比2007年降低了340元,而磷酸二胺每吨平均比2009年下降了480元,行业运营效益极其低迷。
不单是去年,近几年来化肥产业都在下坡路上不断挣扎。过去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施肥方式过于粗放,当农民在面对土地肥力下降、作物产量跟不上的窘境时,就会大量且盲目地增施化肥。再加之化肥市场规范管理缺失,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产品屡禁不止,市场需求出现虚高,过剩的产能在短时间内很难消化。而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规模经营和机械化生产被广泛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个性化和定制化的肥料产品需要得到满足,水溶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急需净化和重建。
“目前有一种不好的苗头,就是对化肥的妖魔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过程中,片面地把化肥与污染划等号,化肥产业失去了应有的市场地位。”国务院参事刘志仁说,化肥是粮食的“粮食”,过去在吃不饱肚子、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当下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更是离不开化肥。化肥供给侧改革跟不上,不仅影响产业的健康,更对我国农业的发展造成威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摆脱低端竞争,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提升中高端供给。农化服务是许多肥料生产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首选。蓝皮书显示,有超过80%的实地调研企业开展了农化服务相关业务,骨干化肥企业更是能够为农民提供从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到施肥指导、咨询培训等一系列的全程农化服务,用专业服务赢得经济收益和农民信赖。
期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调研发现,尽管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一些龙头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也颇有成效,但化肥产业整体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改革进程困难重重。针对化肥行业面临的形势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调研组向宏观政策制定机构、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等提出了8项政策建议,期望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指导和引导化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
松绑主要是从政策和环境上。化肥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宽松的环境和空间。蓝皮书针对企业呼声强烈的肥料登记、市场监管、三元复合肥出口关税问题,建议简化手续,取消关税,重点鼓励跨行业和打通产业链的大联合、大协作,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制定更加科学、平衡的能效和环保政策,避免“一刀切”对领跑企业的束缚。
输血主要是更好地发挥新型肥料在市场中的造血功能,同时使农化服务成为新的产业效益增长点,助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提高我国化肥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蓝皮书提出,鉴于依靠市场自发去产能成效缓慢的现状,建议比照煤炭钢铁行业的做法,在化肥行业设立100亿元启动资金,鼓励带动化肥产业和社会投资30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化肥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并对化肥企业在农化服务方面的创新实践给予支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hf/2017-12-14/hf_5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