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化肥

传统化肥增效的产业发展与技术趋势


关键词:化肥
  面对资源、能源、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巨大压力,在不增加或少量增加化肥用量的前提下,发展增效肥料,推动传统化肥全面增值改性,是我国肥料产业实现“质量替代数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对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环境保护和促进肥料产业技术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中国肥料产业未来发展的道路。
  
  一、传统化肥增效改性的内涵与必要性
  
  1.传统化肥增效改性技术途径
  
  对传统肥料(常规肥料)进行再加工,使其营养功能得到提高或使之具有新的特性和功能,是新型肥料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传统化肥进行增效改性的主要技术途径包括:一是缓释法增效改性。通过发展缓释肥料,调控肥料养分在土壤中的释放过程,最大限度地使土壤的供肥性与作物需肥节律相一致,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缓释法增效改性的肥料产品通常称作缓释肥料。二是稳定法增效改性。通过添加脲酶抑制剂或/和硝化抑制剂,以降低土壤脲酶和硝化细菌活性,减缓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速度,从而减少挥发、淋洗等损失,提高氮肥的利用率。稳定法增效改性的肥料产品通常称作稳定性肥料。三是增效剂法增效改性。专指在肥料生产过程中加入海藻酸类、腐植酸类和氨基酸类等天然活性物质所生产的肥料改性增效产品。海藻酸类、腐植酸类和氨基酸类等增效剂都是天然物质或是植物源的,可以提高肥料肥利用率,且环保安全。通过向肥料中添加生物活性物质类肥料增效剂所生产的改性增效产品,通常称作增值肥料。四是有机物料与化学肥料复合(混)优化化肥养分高效利用,生产的肥料产品多为有机无机复混肥或有机质型(炭基)复混肥料。
  
  2.传统化肥增效改性的必要性
  
  (1)我国大田作物氮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
  
  我国传统氮肥主要包括尿素(占氮肥总产量的65%左右)、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及硝酸铵等品种类型。由于氮肥活性高,损失途径多,并且未被作物利用的氮肥又不容易在土壤中残留被后续利用,加之我国氮肥用量大(单位面积用量约为世界平均的3倍),因此,我国农田氮肥的利用效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全国大田作物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50%-60%的水平。2012年,我国氮肥产量4313万吨,占世界产量的40%左右;农业消费氮肥3337万吨,占氮肥产量的77%。我国每年农业施用的氮肥通过挥发、淋洗和径流等途径损失超过1000万吨,相当于2000多万吨尿素,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亿元人民币,不仅造成能源与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极大威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农业源总氮排放量为270.46万吨,占排放总量(含农业、工业和生活源)的57.2%。因此,对传统氮肥进行增效改性,减少损失、提高利用率,对保护资源与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三大作物磷肥当季利用率只有24%
  
  传统磷肥品种主要包括磷铵、普通过磷酸钙、重钙、硝酸磷肥、钙镁磷肥以及氮磷钾复合(混)肥等,除钙镁磷肥外,多数磷肥品种中的磷是水溶性磷。但是,磷肥施入土壤中通常被大量固定是影响其提高效率的重要限制因素。我国2012年磷肥产量达到1693万吨,占世界磷肥产量的40%,2012年我国磷肥农业用量达到1167万吨。根据2013年农业部研究的结果(2013年10月),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磷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24%,比发达国家低十几个百分点。我国大量施用磷肥也导致面源污染严重发生。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农业源总磷排放量为28.47万吨,占排放总量(含农业、工业和生活源)的67.4%。因此,对传统磷肥进行增效改性的主要方向,是减少固定、促进吸收,提高效率。
  
  (3)我国三大作物钾肥利用率为42%
  
  传统钾肥主要包括氯化钾硫酸钾等品种。我国水溶性钾肥资源严重不足,只占世界水溶性钾肥资源的5%左右,长期以来我国钾肥产量不能满足自给需要,50%以上依赖进口,需要大量外汇。2012年我国农业钾肥用量525万吨,一半来自进口。钾肥在土壤中的活跃程度介于氮肥和磷肥之间。但是,钾离子也相对较为活跃,施入土壤后受径流、淋溶及土壤固定等影响,当季利用率也不高,约为35%~50%(2013年10月农业部研究结果,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钾肥平均利用率为42%)。对传统钾肥增效改性的方向,也主要是提高有效性、促进吸收,提高效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缓释肥料 氮肥 化肥 磷肥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