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稻谷热泵干燥机“一机两用”亟待加足马力推广应用(图)


目前,随着能源危机出现,燃油价格高企,经过创新发展成熟的回热热泵以其高效回收低温环境空气热能和节能环保的特点,已成为当前值得广泛推广的可持续能源技术。我国也成立了中国热泵产业联盟,空气能热泵热水器已纳入国家家电补贴目录,今后,空气能热泵应用有望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鼓励和长期的中央财政补贴。

“当前,广东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能源、环保压力,全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要把节能环保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一定要把单位GDP能耗降下来。从已经实现稻谷干燥机械化的国家来看,无论是燃油还是烧生物质,稻谷干燥过程不仅能耗大而且有大量CO2排放。根据日本水稻全程机械化情况统计,在水稻生产全过程CO2总排放量中,燃油干燥环节占38%。由此看出国外的经验不可全盘照搬,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走节能环保之路。”广东省农机所副所长张进疆告诉记者。

让人惊喜的是,经过多年试验、中试和生产应用,这种具有核心技术的稻谷热泵干燥机已日渐成熟。在南方高温高湿气候下干燥高水分稻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农民用得起的电驱动、空气能稻谷干燥机。

据了解,稻谷热泵干燥机与目前燃油干燥机相比,干燥能耗费用降低60%,干燥效率提高10%。随着燃油价格的不断升高,稻谷热泵干燥机的优势将更加凸显。

推广面临大好机遇

广东省农业厅巡视员林果先在会上指出,广东省既是农业大省,又是农产品消费大省。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广东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头等大事。目前,全国各地都没有把稻谷干燥机械化列入水稻生产机械化综合评价体系,稻谷干燥机械化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特别是广东,稻谷干燥机保有量仅有154台套,干燥机械化水平不足1%。稻谷干燥主要为传统自然晾晒,而由于广东气候湿热多雨,晾晒场地紧张的矛盾日渐突出,每年稻谷因不及时晾晒霉变发芽,造成产后损失率达10%左右。按2011年广东省稻谷总产量1096.9万吨计算,产后损失近100万吨,相当于200万亩的水稻产量及20亿元的损失。

干燥机械化技术的采用,不受气候、场地等条件的制约,特别在收获季节遇到阴雨灾害性天气,可大幅度防止稻谷霉变,降低年均5%产量的稻谷产后损失,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粮食规模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化收获和跨区作业快速推进,短时间内大量高湿稻谷需集中晾晒,晾晒场地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

“前一段时间,我带队到粤东督查,潮阳区的种粮大户就向我反映,由于没有晒谷的地方,也没有稻谷干燥机,收获的大量湿谷发芽霉变,只好降价卖给有干燥机的大户,加大了损失,减少了收入。”林果先深有感触地说。

据悉,“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将着力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水稻机械化栽植和稻谷干燥机械化两个薄弱环节。力争2012年起全省每年新增稻谷机械化干燥能力20万吨,至“十二五”末,全省稻谷机械化干燥达到100多万吨,水稻干燥机械化水平达到10%。

林果先表示,广东要大力推广稻谷热泵干燥机,“这次现场演示推广的由省议案扶持、广东省农机所研发的稻谷热泵干燥机,经过多年的试验、中试和生产应用,已日渐成熟。在南方高温高湿气候下干燥高水分稻谷有明显优势,其最大特点是能充分利用空气能、运行成本低、干燥品质好。干燥过程使用电能,无直接CO2排放,属于节能减排、环保新型农业机械。‘十二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支持推广这种节能减排、环保高效、小型适用、多功能、性价比高的稻谷干燥机械,满足全省加快稻谷干燥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同时,研发单位更要努力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提高稻谷干燥机械的性价比,增强市场竞争力。”

专家介绍,随着劳动力成本增长,人工自然晾晒总成本已超过生物质燃料干燥机和热泵干燥机,推广稻谷热泵干燥机有利于减少水稻干燥成本,满足节本增效的需要。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已进入从满足温饱需求向改善生活品质转变的阶段。消费者愿意支付一定的差价享受高品质的粮食。稻谷热泵干燥机有利于提高稻谷品质,提高大米的售价,为经营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广东农机所研制的稻谷热泵干燥机有6t/批和10t/批不同处理量的两种机型,目前已列入到国家农机补贴目录。设备已在罗定、从化等加工企业中应用,经过2年多的运行,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显著。今年,农业部将广东农机所热泵干燥装备技术列入国家农产品产地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建设项目,拟投资400万建成农产品产地加工热泵干燥装备技术集成基地,将为稻谷热泵干燥机的规模化生产和推广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稻谷 水稻 处理 经济效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