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蔬菜种植技术 > 西葫芦种植技术

保护地西葫芦常见病害的特征与防治技术


1病毒病 
   
  此病也叫花叶病,发生较为普遍。西葫芦各茬次发生的程度各有不同,最严重的茬次是秋天露地栽培和保护地秋冬茬,其次是春季栽培。一般高温干旱、缺水、缺肥、管理粗放地块发病较重。 

  1.1病因由西葫芦黄瓜花叶病毒(CMV)和甜瓜花叶病毒(MMV)感染引起。蚜虫是传播的主要媒介。 

  1.2症状病毒病在西葫芦生长各个时期都有发病。苗期受害,子叶变黄枯萎,真叶出现浓淡绿色相间的花叶。全株发病时,新叶出现黄绿相嵌状花叶,叶片小而卷,叶面不平,并变脆发硬,使植株受到抑制。果实受害,出现畸形果,表面凹凸不平。 

  1.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株上留种。②播种前种子消毒,用51℃温水浸种40min或将干种子置于70℃干热处理3d,或用10%磷酸三钠浸20min。③注意避免高温、干旱、强日照条件下播种,避免和其他瓜类混栽,加强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和氮磷钾配合施用,增强植株抗病性。④实行3~5年轮作,清除棚室内残株落叶和杂草,防止人为传毒。⑤治虫防病。蚜虫、白粉虱可用10%吡虫啉类农药2500倍液防治。⑥发病初期及时喷洒20%盐酸马啉胍?铜可湿性粉剂(病毒A)500倍液或1.5%植病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10d喷1次,连续2~3次,采收前5d停止用药。 
   
  2霜霉病 
   
  霜霉病是瓜类作物普遍发生而危害严重的病害,常在叶片上发病。 

  2.1原因病菌通过气流、雨水、昆虫传播,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在日均温20~25℃时,叶面有水滴6~12h即可萌发侵入,3d即可发病。 

  2.2症状苗期发病时,叶片褪绿变黄,最后枯死。成株叶片发病,初期呈水浸状黄色小斑点,后发展成多角形,后期病斑边缘黄绿色,干枯时易破。在高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连片,全叶黄褐色枯萎。图2西葫芦霜霉病2.3防治方法①烟雾法。发病初期用45%百菌清烟雾剂300~3750g/hm2,均匀放置在保护地内点燃,发烟时闷棚,熏一夜。②粉尘法。用5%百菌清粉尘剂750~1500g/hm2每隔7d喷1次,共喷4~6次,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③喷雾法。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2%普力克500倍液、75%达可灵5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 
   
  3灰霉病 
   
  西葫芦灰霉病主要危害花和果实。 

  图3西葫芦灰霉病3.1原因由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传播蔓延。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春季气温低湿度大时发病较重。低温高湿的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棚室栽培如果在低温高湿度情况下比露地栽培的更易发病。 

  3.2病症发病首先侵染残败的花和伤口处,花瓣开始出现粘糊状腐烂,向幼瓜扩展,花蒂部出现水浸状,之后瓜条软化,表面生有灰褐色的霉层,以后病瓜呈黄褐色,停止生长而萎缩,直至瓜条头部烂掉,沾满病菌的花掉在叶片、叶梗和瓜蔓上时,可在茎部位形成大型枯斑,并发出灰褐色霉层,也可通过农事活动进行传播。 

  3.3防治方法①棚室栽培注意抓好生态防治,即适当控制浇水,适时通风,提高棚室温度,降低湿度,及时摘除病花或病幼果,可有效地减轻发病。在幼果期配合使用烟雾法(10%速克灵烟剂,每次按3~3.75kg/hm2,密封熏半天)或粉尘法(傍晚喷施10%灭克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每次按15kg/hm2),隔10d用1次,连续1~2次,效果更佳。②露地栽培的,可于幼果期或发病初期喷施50%速克灵可湿粉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粉1500倍液,或65%抗霉威可湿粉1000~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可湿粉(1∶1)1000~1500倍液,隔7~10d左右1次,连续1~2次,采用轮换交替或复合喷施,对控制病害蔓延有较好作用。③注意田间卫生。该病菌具弱寄生性,长势衰弱的植株或器官最易受侵害,故应该及时摘除黄、老叶片或残花、病果,并收集烧毁,对减少侵染和控制病害蔓延有明显作用。 
   
  4白粉病 
   
  此病主要使叶片受害。 

  图4西葫芦白粉病4.1原因病菌主要靠气流传播,气温在16~24℃时易于发病。病菌可在棚式温室的瓜类作物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实现再侵染。 

  4.2病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和背面出现白色小霉点,以叶的正面为多,然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的霉斑。发病严重时,霉斑连成大片的白粉区,或扩大到全叶。后期的白粉逐渐变为灰白色,叶片变黄、干枯,有时在病斑上产生小黑点。一般以老叶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西葫芦 传播 病毒 露地栽培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