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苗木种植技术 > 红松种植技术

红松顶芽劈接法嫁接技术


红松(PinuskoraiensisSieb.etZucc.)是松科松属高大乔木,树干圆满通直,红松天然林平均树高可达25~30m,胸径可达40~80cm,寿命长达300~400年。在生长条件适宜的地方,树高可达40m,胸径可达200cm,寿命长达500年左右;它的材质优良、纹理通直,抗压力强,富含树脂,耐朽力强,工艺价值高,油漆性能好,易干燥,可做建筑、航空、桥梁和车船材;它的木材刨削、车旋性能良好,易于加工,适于做各种模型,也可做胶合板、乐器和运动器械等,是我国重要的珍贵用材树种。

成年红松结实量大,种粒大,含油量高,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木本油料植物;松籽仁营养价值很高,富含丰富的维生素A和E,以及人体必须的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还含有其它植物所没有的皮诺敛酸,是应用十分广泛的天然绿色食品;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久食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祛病强身、还具有防癌、抗癌之作用;也是城乡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深受群众喜爱。

红松是东北地区天然林中主要的组成树种,也是主要造林树种。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红松的生长发育,这为在东北地区开发红松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很多地区均把发展红松果材兼用林作为在林区发展经济的很重要营林模式。但实生红松幼年期生长缓慢、结实晚、生长周期长,使得发展红松果材兼用林在短期内很难看到经济效益。而采用传统的嫁接方法又存在成活率低等缺点,极大地影响了林农发展红松果材兼用林的积极性。

在林区一些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林农经过多年对红松的嫁接试验,积累了红松嫁接方面的大量经验,作者经过对这些方法的比较、总结,查阅大量资料,并亲作试验,认为红松采用劈接嫁接是一种很好的解决红松上述问题的方法,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林农提供一条发家致富的途径,现将红松的劈接嫁接技术总结如下:

1砧木培育

砧木培育方法有2种,一种是在造林地直接培育砧木,即在造林地按设计时的株行距栽植砧木,一般每穴栽植3株,待定植的砧木生长到能够进行嫁接时(5年生左右)进行嫁接。另一种是在苗圃地培育砧木。选择2年生健壮的红松幼苗,装入较大的塑料容器袋中,袋中的营养土要有三分之一的有机肥,以满足苗木生长的需要,待容器苗生长到5年生左右时进行嫁接。在林区,有时需要对栽植在林下的红松幼苗进行嫁接,但要注意嫁接之前必须要进行“揭盖”后,再培育1~2年以恢复红松幼苗的健壮长势,然后再进行嫁接。

2接穗采集

2.1接穗母树的选择

在30年生以上已经结果的人工林中选优设标准地,每块标准地调查20株结果树,每株记载结果个数和连续结果性(看果痕)求其平均值,标准地内超过平均值的为优良母树,划记号待采穗。

2.2接穗的采集

在树液流动前进行,在预先选好的优树上,采取树冠上部的枝条做接穗,采集时要带三棚轮生枝,防止干枯。注意不能采集母树顶稍,只能采下60%的枝条,以防影响母树生长,采集后将接穗按一定数量捆扎成捆进行冷冻储藏。

2.3接穗的储藏

在采穗的前一年土壤上冻前挖冷藏窖,冷藏窖要挖在不积水的背阴处,窖深2m、宽2m、长根据储条量而定,上面盖土封严,留好窖口。待上冻时每晚向窖中泼水,使窖底冻冰层达到50cm以上。春季把所采集好的条材捆立着摆放在窖中的冰层上,把窖口盖好,保持窖内低温,防止穗条萌动、干枯,直到嫁接取条时为止。在有条件的地方,利用空菜窖空果窖亦可。储藏过程中要注意检查窖内温度在8℃以下,保证条材不萌动、不干枯、不霉烂。

3嫁接

3.1嫁接时期

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树液流动最旺盛的时期为最佳时期。

3.2削接稳

接穗选择与砧木主枝顶端粗度相等的无病虫害的饱满芽,在芽下3cm处剪下,摘掉所有针叶,用单面刀片从芽的基部0.5~1cm处开始向下削成双面楔形,削面长度2~2.5cm。

3.3削砧木

把砧木顶芽平头切下,从中间髓心处向下垂直劈开,切口长度2.5~3cm或稍长于接穗切面长度为宜。

3.4接合

快速将削好的接穗插入砧木劈口,使髓心与形成层对齐,用塑料条绑紧绑严,不能露任何缝隙,但要注意不能将接芽绑在里面。

3.5技术要点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做到“平、准、净、快、紧”的原则。平是指切口要平,保证砧、穗切面相接层能够最大限度的相切上;准是接穗插入砧木要准,尽可能一次插好,不要再次串动;净是指切口面要洁净,不能带入杂物,刀片勤用酒精消毒;快是指切削要迅速,缩短切口在空气中的裸露时间,防止松脂外溢和水分的消耗;紧是指绑绳要扎紧,一环扣一环,不串位,不扭动,减少松脂外溢,不透雨水,减少外部浸染和水分散发。只要掌握了这些,你嫁接的红松苗木基本上也就成活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嫁接 红松 接穗 标准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