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花卉种植技术 > 牡丹种植技术

药用牡丹的栽培技术


牡丹皮是一种常用中药,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及跌打伤痛。据研究,安徽铜陵县凤凰山和南陵县丫山产的药用牡丹paeoniaostiit.hongetj.x.zhangssp.lishizhenensisb.a.shen的干燥根皮,为我国传统道地药材“凤丹皮”。在全国牡丹皮药材中,其质量最佳,产量最大。据唐代《四声本草》记载药用牡丹曰:“今出合州者佳,白者补,赤者利;出和州、宣州者并良”》据考证,今铜陵县凤凰山和南陵县丫山,在唐代均为宣州辖境。由此可见,早为一千多年前的我国唐代宣州曾有过野生药用牡丹分布。后来由于受到《四声本草》的宣传影响,加上牡丹皮为常用中药,野生资源不能满足人们的药用需求量而逐渐转为大面积人工栽培。据调查研究发现,安徽省铜陵县凤凰山和南陵县丫山一带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药用牡丹生长,并且以种子繁殖,其原植物形态特征稳定。此外,在靠近《四声本草》所载和州(即今安徽巢湖地区和县)的安徽巢湖市银屏山的悬崖绝壁上,至今还有野生药用牡丹。
  
  1 植物形态
  
  药用牡丹与原变种杨山牡丹paeoniaostiit.hongetj.x.zhang主要区别在于叶为一至二回羽状复叶,二回羽状复叶,小叶长达14cm,宽达8cm;小叶柄长达35mm;花较大,直径14~20cm,花瓣长7~10cm;骨突果5~8,长3.5~4.5cm;种子长9~12mm。
  
  2 生长习性
  
  药用牡丹耐寒(-12℃)、耐旱、怕水渍,无论阴坡、阳坡,凡是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和通气性能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均可栽种。强酸性土壤、盐碱地、粘土、低湿地及树荫下则不宜栽种。
  
  3 繁殖方法
  
  药用牡丹的根通常单一,极少分叉,而其果实中有较多发育良好的成熟种子。因此,在其道地药材产区通常采用种子繁殖生产。
  
  3.1 种子采集与处理
  
  药用牡丹在定植后第二年春季一般有70%植株开花结果,第三年春季开始进入盛花期,每株开1~3朵花,第四至第六年春季每株可开5~15朵花,每朵花的果实内有种子30~70粒。7月下旬种子成熟时,采回摊放室内,其厚度以20cm为宜。室内不要过于通风,以保持一定的湿度。若天气过于干燥,宜喷洒少量水,每天翻动1~2次,以免发热,待10~15天后,果实自行裂开,即可除去果壳,收集种子,当年进行秋播。播种前,种子需用湿砂进行层积贮藏。
  
  3.2 播种育苗
  
  8月下旬至11月中旬均可播种,以9月中、下旬为最佳播种时期。选择籽粒饱满、黑色光亮的种子进行播种。播种前用45℃温水浸种24小时。一般采用穴播或条播。苗畦宽度以1.3~2m为宜。
  3.2.1 穴播
  
  行距30cm,株距20cm,穴位呈品字形排列。挖圆穴,穴深约12cm,直径约5cm,穴底要平坦。每穴施入适量的饼肥末、过磷酸钙作为基肥,上覆3cm厚的细土,压实整平。然后每穴下种子20粒左右,种子在穴内应分布均匀,保持相距2~3cm。每亩用种量约150kg。
  
  3.2.2 条播
  
  按行距25cm,播幅宽10~20cm,横向开6cm深的播种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每亩用种量为100kg左右。
  
  穴播或条播后即行封土,使畦面平整无凹陷,再加盖茅草。第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幼苗即出土生长,两年后可移栽定植。
  
  药用牡丹除上述种子繁殖生产以外,也可进行分根繁殖,产区习称“打老蔸”。一般选3~4年生植株,挖取其全株,将主根切下供药用,截取茎基与根头部交接处带侧根的一段(长约12~15cm)作为种根,尽量保留细根,顺着其自然生长的形态进行栽种。田间管理同种子繁殖。分根繁殖系数极小,不适宜大规模药材生产。目前产区通常已不采用此法生产。
  
  4 种植技术
  
  4.1 选地与整地
  
  一般选择地势较高、土层深厚、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坡地,坡度在10~45°均可。以15~20°的荒山缓坡为佳。选好荒山地块后,冬季或初春将杂草荆棘砍倒,就地铺平,待稍干后进行焚烧。这样既消灭了越冬虫卵,又疏松了荒地,便于挖地。在定植前6~8月份,每月要深翻一次地,共翻三次。第一次挖60~75cm深,土块不宜敲碎,以便晒地。第二次要细翻,深度同前,边翻边清除草根等杂物,尤其是白茅根务必除尽。第三次要细翻,深度为50~60cm即可,整平做成高畦,畦面应修整为龟背形,以便排水防渍,畦宽1.5~2m,沟深30cm,宽40cm,沟底要平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牡丹 种苗 排水
上一篇 : 牡丹夏秋管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