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成活率是衡量、反映种猪场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对实行自繁自养模式的规模化猪场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关系到猪场的成败。为此,笔者总结了自己的生产实践经验,就环境、技术、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改进,提出了提高仔猪成活率技术的新举措。
一、确立产房、仔培舍新模式,创造仔猪理想的生存环境
根据全场生产母猪数量和均衡生产原则,计算出每周母猪生产头数,确定产房、保育舍大小,以实现小范围全进全出,每舍以10~16张产床为宜。排粪沟由舍外明沟改为舍内“管道式”暗沟,避免排粪沟成为冬季贼风“进口”,防止贼风侵袭仔猪;利用“陡坡式”理念建设产房、保育舍,即加大产床、仔培床下地面坡度,以2米落差30~40厘米为宜,而且地面尽量做到光滑,以使床下不存尿、水,降低舍内湿度;产床与上猪过道间留20厘米间隙,以便于人工清粪,尽量减少水冲次数;保证床底离地面40厘米以上,可有效避免地面湿气上升直接危害仔猪。新理念设计的产房不仅实现了全进全出,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几率,而且有效降低了舍内高湿度造成的仔猪下痢,减少了仔猪拉稀的发病率。仔猪断奶成活率平均达92%以上,比对照组提高15个百分点,每头母猪年可多提供商品猪4头以上。
二、成功实施早期断奶
早期断奶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母猪的有效利用率,是提高瘦肉型种猪繁殖率的重要环节。具体操作如下:
1.产后必须保证每头仔猪在2小时内全部吃上初乳。
2.根据仔猪强弱大小、生产先后顺序固定乳头,使弱前强后,保证窝发育均匀。
3.保证7天内调教认料。将乳猪料拌成稀糊状,抹其嘴上,强化其嗅觉、感觉,一般情况下3~5天即可认料,7天即可自行采食。
4.用高档乳猪料,保证营养充足,减少应激。
5.做好保健。即在3、7、21天进行三针保健,适时补铁、补硒、补水,并定期消毒、搞好防疫,减少疾病。
6.控制好温度,绝对避免温度忽高忽低,使仔猪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第一至三天32℃,第四天30℃,第五至七天28℃,第二至四周25℃,第五至六周20℃。
7.原圈饲养减少应激。即断奶后将母猪赶离,一周后仔猪方可转圈。
8.母猪产后清宫。首先注射2支缩宫素,促使恶露尽快排出,然后向子宫灌注青链霉素生理盐水,以进一步清除子宫恶露并防止继发感染,降低子宫炎发病率。
以上八条综合措施保证仔猪断奶由35天提前到21天,每头母猪由年提供断奶仔猪14头上升为18头,提高母猪生产力28.6%。
不同的饲养模式窝断奶仔猪数量对比表
三、程序防疫,预防为主
一是制定严格的防疫程序。为做到有的放矢,应该依托动物疫病控制中心进行疫病检测,然后按各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疫程序,并严格按程序操作,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二是根据不同的季节、体质、生产方向等适时进行调整,做到因猪而宜;三是购进国家许可的生物制品,确保疫苗质量;四是定期投药预防,防止继发感染;五是搞好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六是及时了解国内及周边地区疫情动态,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七是对死尸、粪尿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交叉感染。坚决杜绝发生流行传染病,尤其是易造成仔猪死亡的疾病,如仔猪腹泻、猪瘟、呼吸道疾病等,从而保证仔猪保持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四、推行“四化”模式,实现精心管理
养猪业有句行话“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管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推行“四化”管理模式,即“工厂化、标准化、科学化、人性化”。在讲究科学化的同时更应讲究人性化,以充分调动各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按劳取酬。“四化”可使工作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提高10%以上,而猪场整体效益则提高25%以上。
2.严格按科学程序饲喂,实现“优质、优待、优报”。即好的品种只有按照科学的饲喂程序,实行科学的饲喂方法,才能发挥其最大潜能,给人以最大的回报。在生产中不仅要坚决杜绝劣质原料、违禁假冒药品、疫苗采购使用,又要根据猪只不同体重、年龄、生产方向和用途实行分段、分标准的“营养配餐”,以“质和量”两方面满足其生理需要。坚决杜绝因食用劣质、变质饲料而影响种猪生产性能事件,决不能发生因使用“假冒伪禁”药品延误防疫、治疗事件,确保猪场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再者注重养殖环境控制。首先将净道、污道分开,同时及时处理粪便,做到当日粪便不在场内停留过夜,防止重复污染、交叉感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6/2011-07-23/14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