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红痢又叫猪梭菌性肠炎。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1周龄内仔猪高度致死性的坏死性肠炎。临床特征为出血性下痢、肠坏死、病程短、病死率高。
(一)病原本病的病原体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又称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有荚膜、不运动的厌氧大杆菌,它能够产生α和β毒素,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病菌在动物体内形成荚膜,在体外以芽孢形式存在,对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
(二)流行特点疾病主要发生在1~3日龄的仔猪,五周龄以上的猪很少感染,同一群中,各窝的发病率不同,最高可达100%,整个猪群的死亡率为5%~59%。病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肠道内带有C型菌株的母猪粪便和污染的皮肤是出生仔猪的感染源。一个猪群一旦发生感染,病原就会长期存在,若不采取预防措施,以后出生的仔猪中,会重新发生本病。
(三)临床症状疾病在同一猪场不同窝之间和同窝仔猪之间病程差异很大。因此,可将病程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仔猪在出生后一天内就发病。初生仔猪突然下血痢,后躯沾满血样粪便,病猪虚弱,不愿走动,很快变为濒死状态。少数猪不出现腹泻症状便昏倒和死亡。病猪常在出生后的当天或第2天死亡。
2、急性型病程常维持两天。在整个病程中,仔猪排出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的褐色水样粪便。仔猪逐渐消瘦、衰弱,一般在第3天死亡。
3、亚急性型病猪呈现持续性的非出血性腹泻。病初粪便软而黄,继而变成液状,内含灰色坏死组织碎片,似“米粥”样。病猪渐进性脱水和消瘦,一般在出生后5~7天死亡。
4、慢性型病猪在1周以上时间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为灰黄色,呈黏液状,肛门周围附有粪痂,病猪逐渐消瘦,生长停滞,于数周后死亡或因生长受阻而被淘汰。
(四)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在空肠,有时扩展到整个回肠,十二指肠一般不受损伤。空肠呈暗红色,肠腔内充满血样液体。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色。病程稍长的病例,肠管的出血性病变不严重,而以坏死性炎症为主。肠壁变厚,黏膜呈黄色或灰坏死性假膜,容易剥离。心肌苍白,心外膜有出血点。肾呈灰白色,皮质部小点出血,膀胱黏膜也有小点出血。
(五)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特点,即可确诊。本病的特征为:主要发生于1周龄内仔猪,红色下痢,病程短,死亡率高,病变肠段呈暗红色,肠腔充满血样液体,以坏死性炎症为主,肠黏膜下层与肌层有气肿。
(六)预防搞好猪舍和周围环境的卫生和消毒工作非常重要。接生前,母猪奶头的清洗和消毒,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对于有本病发生史的猪场,可以通过母猪的主动免疫来预防将要出生的仔猪发病。具体方法是:在母猪产前一个月和产前2~3周两次注射C型菌类毒素,每次5~8毫升。也可应用抗猪红痢血清直接给初生仔猪注射而获得被动免疫。仔猪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抗血清3毫升,可获得充分保护。
(七)治疗由于本病的病程太急,发病后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必要时,可用抗生素和磺胺药给刚出生的仔猪口服作为紧急预防措施。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6/2011-07-13/9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