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养貂技术

狐貂犬瘟热的防治问题




  配子体:寄生在猫的肠上皮细胞内,属于有性繁殖阶段的虫体,雄性的为小配子体,雌性的为大配子体,小配子体呈新月形,长约3微米,大配子体呈卵形或圆形,直径15-20微米。

  卵囊:随猫粪排到外界,呈卵圆形,有双层奂膜。成熟的卵囊内有2个孢子囊。临床特点: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发病动物体温!升高40-42℃,稽留3-4天,不吃,粘膜黄染,眼角有脓性分泌物,咳嗽,呼吸浅快,常呈腹式呼吸,并常有呕吐、便秘或拉稀,严重者有出血性腹泻,精神沉郁,痉挛或麻痹,有的还表现虹膜出血,皮肤上常有出血斑点。

  慢性型:多由急性期耐过而转入慢性型,发病后10-14天,由于弓形体剧烈增殖已过,病狐机体内产生抗体,病狐体温恢复正常;食欲逐渐恢复,但生长发育缓慢,发育不良。由于肌肉内、脑内、眼球内产生抗体少,弓形体可在这些器官内存活,可引起运动障碍,后躯麻痹,癫痫样痉挛、斜颈和视力障碍。

  诊断方法:根据临床症和病原学进行诊断。对脏器涂片检查:对急性病死的狐实质脏器作涂片,以肺脏抹片检出率高。抹片自然干燥后用甲醇固定,用瑞氏或姬氏染色,在450倍显微镜下观察,查找有无增殖型虫体。此法对急性病例,而且在生前未用抗原虫药的检出率较高。

  慢性病例可查包囊,用病死动物的脑组织在乳钵中研磨(加生理盐水),在倍镜下(100倍)检查脑组织悬浮液中有无固形或椭圆形包囊。

  集虫检查法:取肺或肺门淋巴结研碎后加10倍生理盐水稀释后纱布过滤,滤液经500转/分钟离心3分钟,取上清液再以15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取沉渣涂片、干燥、固定、染色、镜检。

  治疗:磺胺类药物为首选药物,若与抗菌增效剂(TMP)联合使用,效果更好。常用SMM(制菌磺),SMD(醋胯5一甲氧嘧啶),sDM(磺胺间二甲氧嘧啶)、SD〔磺胺嘧啶挑等与抗菌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和二甲氧苄氨嘧啶(DvD、敌菌净)等联合使用,对抑制和杀灭滋养体效果好。

  常用处方:

  l、磺胺6一甲氧嘧啶80-100mg/次,甲氧苄氨嘧啶10-20mg/kg/次。

  2、磺胺5-甲氧嘧啶60-100mg/kg/次,二甲氧苄氨嘧啶15-20mg/kg/次。

  3、磺胺间二甲氧嘧啶50-100mg/kg/次,甲氧苄氨嘧啶10-15mg/kg/次。

  4、磺胺嘧啶70-100mg/kg/次,二甲氧苄氨嘧啶10-20mg/kg/次。

  以上均采用口服给药,每天2次,连用5-7天为一疗程。

  为防止该病的发生,应禁止用生肉、生乳、生蛋或含有弓形倦包囊的动物脏器组织,喂狐、貂。弓形体病的动物或可疑动物尸体,必须销毁或无害化处理。

  (四)犬瘟热的治疗

  1、重视犬瘟热的预防:麻诊疫苗不受犬瘟热母源抗体的干扰,使用后可产生细胞免疫力,不干扰以后犬瘟热的免疫力。所以犬瘟热疫区内对刚离乳的狐可先注射2-3头份的人用麻疹冻干疫苗,半月后再以2-3周的间隔注射2-3次犬瘟热弱毒疫苗,必要时可加注1-2次用本地犬瘟热死狐的肝、脾内脏制成的灾活苗。在制灭活苗时应当用组织捣碎机粉碎组织细胞,并用福尔马林灭活,其福尔马林的浓度不能超过0.1%否则会引起组织的坏死。

  2、加强消毒与隔离:狐场发生大瘟热后应立即对全场消毒,

  可用10%石灰乳进行喷洒,也可用过氧乙酸,来苏儿等消毒药对饲养场进行消毒。

  对病狐进行隔离,病愈的狐要隔离半年以上。

  3、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犬瘟热研究:

  (1)被动免疫:用犬瘟热高免血清治疗是有效的,关键是高免血清的效价要好。目前国内生产的犬瘟热血清效价不高,疗效很差,国外进口的高免血清价格昂贵,不能被养狐场接受。应当开发犬瘟热血清的生产途径,建议每年大批取皮时,通过心脏采血致死商品狐,无菌收集血液分离血清、冷藏,用这种血清治疗犬瘟热病狐是有效的,价格也是低廉。

  (2)治疗

  早期应大量应用高兔血清或兔疫球蛋白、干扰素、单克隆抗体做好紧急被动免疫。

  对症治疗:初期用抗感染,抗病毒疗法。

  常用处方:5%葡萄氯化钠100-500ml
  头孢噻肟钠0.5-1g<
  地塞米松0.25-lm/kg体重
  VC0.25-0.55g/只
  利巴韦林2-6ml/只
  静脉滴注,一天一次

  犬瘟热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应用维生素Bl,谷维素及中药,如知母、次母、黄连、黄苓、连翘、枝子、板兰根、天麻、朱砂、冰片等药物口服,以滋阴降火、镇静安神为主。呕吐者加姜半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药物。有血便者用清瘟赕毒饮深部灌肠。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犬瘟热 免疫 抗体 病毒
下一篇 :群貂管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