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鱼病防治

胭脂鱼暴发病病因及对策


    胭脂鱼俗称黄排、粉排、火烧鳊等。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水系和闽江地区,由于它在鱼类和动物地理学上占有特殊地位,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由于胭脂鱼池塘全人工繁殖技术的成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病害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幼鱼不断发生大规模的暴发性流行病,养殖者损失惨重,已成为制约胭脂鱼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病鱼用常规处理细菌性疾病的方法来治疗基本上未见到效果,镜检也未发现寄生虫,另外广东喂养的幼鱼也此病发生,因此未能准确断定其致病机理。由于该病在四川、广东等地均有暴发,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故急需找出导致该病暴发的原因,找到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将养殖户的损失降到最低。

    1症状

    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头部、口腔、鳃盖、眼睛和鱼体两侧轻度充血。严重时,病鱼厌食或不食,静止不动或发生阵发性乱游、乱窜,最后衰竭而死。有的病鱼头部生出一个隆起的脓疮;也有的病鱼鳃丝腐烂,鳃上粘液增多;有时还发现甚至有肉眼看不出的明显症状就死亡。

    2流行规律

    胭脂鱼暴发病的发病规律是:①具明显季节性,该病主要发生在5―9月高温季节,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及高温季节后仍保持在25℃以上时为严重。水温降低后,该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②该病发病急,发病率高,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往往发病早期每口塘每天死亡十几尾,2―3天内迅速增方口至70―80尾,1个星期内可增至每天每口塘几百尾、上千尾,甚至全军覆没,死亡率达95%以上;③病情反复;④细菌、寄生虫、水环境突变以及药物均可诱发或加剧病情。

    3病因分析

    根据调查总结,胭脂鱼幼鱼暴发病多是由于养殖密度过大、饲养管理不当、水质恶化、水温过高、饲料不合理、用药不慎、近亲繁殖等因素造成,再加上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的并发,导致该病呈严重之势。目前幼鱼培育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3.1养殖密度过大

    近年来养殖者为了追求产量,忽视了合理的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大,以成为影响鱼类生长和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养殖密度过大,胭脂鱼幼鱼的粪便和排泄物(主要是NH3)增多,容易造成水体缺氧、氨态氮增多,引起水质恶化,诱发鱼病;密度过大,也造成胭脂鱼幼鱼活动空间减少,活动力减弱。这些都为胭脂鱼幼鱼暴发病的暴发提供了良好的致病条件。

    3.2饲养管理不当

    饲养管理不善,水质老化、恶化、溶氧低;或鱼池久未清淤,淤泥过深;或因投饲太多,残饵及排泄物大量沉积,水中有机腐殖质大量沉积,致使池中有害物质积聚过多,底质恶化;或投喂不均匀,时饱时饿。胭脂鱼幼鱼生活在这种不良环境中,鱼体抵抗力下降,极容易发病。此外,操作不细心造成鱼体受伤也是幼鱼发生疾病的重要原因。

    3.3饲料不合理

    胭脂鱼幼鱼饲养到一定规格(4―6cm)时进行转食,由配合饲料取代天然饲料(水蚯蚓),投喂不合理,什么便宜就喂什么,造成营养不全面,体内脂肪蓄积过多,肝脏损伤等,导致幼鱼抵抗力下降。

    3.4用药不慎

    现在各种水体都在养鱼,由于部分渔民缺乏防病意识,防病工作又跟不上;发病时,盲目用药,不仅不能治疗鱼病,反而加速了鱼病的死亡;发病后又不能妥善处理病死鱼,随便乱扔,池水随意外排内灌,致使病原体广泛传播。

    3.5近亲繁殖,种质退化

    胭脂鱼原是江河野生性鱼类,抗病力较强。人工繁殖成功后,由于短期利益的驱使,进行近亲繁殖,有的亲鱼来源于同一池塘,父、母本同源,所以后代体质下降;并且忽视了亲鱼的选择和种质的提纯复壮工作,引起种质退化。因此,近亲繁殖引起种质退化,已经成为胭脂鱼抗病力减弱,发病的原因之一。

    4防治措施及对策

    4.1加强水质管理,注意环境卫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胭脂鱼 细菌 种质 饲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