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鱼病时有发生,尤其是由于饲料营养失衡、强化投喂、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及滥用药物等,造成鱼类肝、胆、肾等器官受到损伤,产生综合症并继发传染性疾病的情况频繁发生。笔者根据实践经验,现将网箱养殖大黄鱼肝胆症的成因与防治方法介绍给广大同行,以供参考。
一、症状
病情较轻的鱼体,其体色、体形等无明显改变,仅表现为游动无力或有时烦躁不安,甚至痉挛窜游。随着病情的发展,患病鱼体的体表颜色变淡,胸鳍、腹鳍、背鳍的鳍棘发红或充血;肝脏一般有不同程度的肿大,严重者比正常的大一倍以上(也有体积缩小的),肝脏颜色变淡或充血,有的形成黄、白相间的“花肝”,有的肝脏则呈淡黄色;胆囊肿大,颜色变深或墨绿,胆汁充盈,有的胆汁颜色变淡褐色;肠道内充满了淡黄色溶物,有的发红。还有一些患病鱼体伴有尾部溃烂或充血、出血,鳃部贫血,眼睛发红或眼眶充血,有的鱼体溃烂,鳞片脱落等症状。
二、病因分析
1.每年的上半年,由于鱼价不高,一些养殖户疏于精养,使鱼体处于半饥饿状态,体质较弱。随着鱼价上扬,有的养殖户为了赶鱼市、卖好价,在利益驱动下大量投喂,且每天多次不间断地投喂,引起鱼体生长过速,出现肥胖和鱼体肝脏负担过重,鱼体免疫力下降,引发疾病。
2.投喂的饲料鲜度差,部分脂肪被氧化酸败,且本身就带有较多的病菌及一些寄生虫。
3.过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化学合成类药物和杀虫剂,对鱼体的肝脏、胆囊等造成损伤。
4.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主要成分的含量不足或过多,其配方与养殖对象的营养需求标准搭配不当。
5.水体中存在有有毒物质。
6.养殖户科学防治病害的意识比较淡薄,发现少量鱼体食欲不振、食量减退,甚至出现少许死亡时注视不够,待到鱼体患病症状严重时,一般的药物又难以治愈。
三、诊断方法
由于此病在发病前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引起养殖户注意,所以只有经过仔细观察和检测才能确诊。
1.当发现鱼体生长速度下降,食欲不振,应注意观察是否发生了此病,并进一步检查。
2.解剖病鱼,如发现内脏各器官粘连在一起;肝色异常,呈黄色、黄白色或变深等,肝脏严重充血,并出现肿大或萎缩,组织脆弱而弹性差;胆囊异常,肿大而胆汁颜色呈深绿或墨绿,可以初步确诊。
3.患病鱼体的抗应激能力明显下降。在起捕及运输过程中,鱼体一经反抗挣扎体表即充血发红,死亡现象不断;鱼体亦不耐捕捞和运输,并在捕捞和运输过程中体表严重充血、出血、发红和大批量死亡。患病鱼体的体表和鳃一般无明显病变,有时可见鳍部发白或溃烂,鱼体食欲不振,偶有死亡。
四、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体重在150g以下的鱼种,发病率一般在20%~30%左右,严重时高达50%以上;死亡率也较高,发病的鱼种70%~80%出现死亡。由于此病发展较快,一般养殖户发现时病情都很严重,且主要病灶在肝、胆,防治相当困难,同时,发病的范围比较广,在宁德的三都、霞浦的东安和关门、福安的北斗都和罗源湾以及连江等地都有发生。
五、防治措施
1.使用新鲜的饲料原料,加工后的原料必须干净、无潮湿霉变、无污染、不混杂其它有毒物质。
2.为了避免因饲料储藏时间过长及生产环节过多而导致其脂肪发生氧化,进而给鱼体造成的伤害,在饲料中必须添加足量的维生素E和氯化胆碱。
3.投喂时一定要用鲜活饵料或人工配合饲料,严禁投喂鲜度较差的饵料或腐败变质的饲料。
4.提倡科学用药,禁止滥用药物。养殖管理中,应降低放养密度,适当减少投喂量或停喂一段时间,及时清理网箱内的污物,并保持水体理化因子的各项指标正常。
5.中草药治疗大黄鱼肝胆症,可以参考使用当归、柴胡、甘草等,该处方有解毒、保肝利胆的作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sc/yu/12/2009-07-09/3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