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鱼病防治

海水鱼病害


    (一)虹彩病毒病

  1、病症:病鱼严重贫血、体色变黑、鳃部苍白、鳃组织凌乱,鳃部微血管肥大,前肾明显肿胀,脾肿大。如再有寄生虫感染,死亡率可达90%以上。

  2、病原:虹彩病毒。

  3、流行情况:1992年该病毒被日本学者发现,主要危害真鲷,1999-2001年福建养殖大黄鱼、鲈鱼也发生类似症状,未确诊。2003年4月,深圳进出口检疫局检疫出进口真鲷携带此病毒。

  (二)淋巴囊肿病

  1、病症:病鱼的皮肤上、鳍上和眼球等处出现许多小疱状肿胀物。这些肿胀物有各个分散的,也有聚集成团或联成片的密布于全身皮肤。囊肿细胞大小一般为0.1-0.5毫米,大者可达1毫米以上。除发生在鱼体表外,鳃、咽喉、肠壁、肠系膜、肝、脾、卵巢等器官上也可能出现。

  2、病原:淋巴囊肿病毒。

  3、流行情况:淋巴囊肿病是发现最早的鱼类病毒性疾病之一,目前已知有100多种养殖和自然水域中的鱼类受其感染。发生在海水鱼类的有鲈形目、鲽形目和鱼屯形目中的一些种类。我国养殖的鲈鱼、真鲷、红斑笛鲷、石斑鱼、牙鲆、大菱鲆和东方鱼屯等都曾发现过。此病在10月至翌年5月,水温10-25℃时为流行的高峰期,在我国全年均可发生。网箱养殖的感染率可达60%以上,池塘为20%-27%。此病在2龄以上的鱼,一般不引起死亡,但鱼体较瘦,外表难看,失去商品价值;有的病鱼囊肿可脱落自愈。对1龄的幼鱼可引起死亡,发病后两个月内死亡率可达30%。

  4、防治:(1)人工繁殖用亲鱼应严格检疫,确保为无病毒感染的健康鱼;不购买带有淋巴囊肿病毒病症的苗种鱼进行养殖。(2)对发病的养殖网箱或鱼池实施隔离,捞除病鱼并销毁,泼洒消毒剂和投喂抗菌药饵,防止继发性感染。

  海水鱼细菌病

  (一)爱德华氏菌病

  1、病症:随受感鱼的不同病状有差别。鲻鱼生病时,腹部及两侧发生大面积溃疡,溃疡的边缘出血,放出强烈的恶臭味,腹腔内充满气体使腹部膨胀。牙鲆患此病时,摄食量下降,腹部膨胀,解剖病鱼内有鸡蛋清样腹水,肾脏肿大,并有许多小白点。真鲷皮肤发生出血性溃烂,脾、肾上有许多小白点。

  2、病原:病原为爱德华氏菌。繁殖温度为15-42℃,最适温度为31℃左右,盐度为0‰-40‰,pH为5.5-9.0。

  3、流行情况:爱德华氏菌宿主范围很广,养殖鲻鱼、鲷鱼、牙鲆、踩鱼等均可被感染;淡水养殖的鳗鲡、斑点叉尾鲴、罗非鱼等也能被感染。流行季节为夏季和秋初高温期,分布于我国沿海室内工厂化养殖场和网箱养殖区,日本也有分布。

  (二)链球菌病

  1、病症:病鱼眼球明显突出,其周围充血,鳃盖内侧充血发红或剧烈出血,在夏季高水温时这些病状发展迅速。在水温20℃以下时,除上述病状发展较缓慢外,各鳍和体表充血发红,尾鳍基部往往会有脓血疖疮或溃烂。解剖鱼体,肠道发炎充血,幽门垂、肝、肾、脾等充血或出血。

  2、病原:病原为链球菌,往往两个以上的菌体相连接成链状。革兰氏染色阳性。

  3、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踩科鱼类,条石鲷、真鲷、黑鲷、牙鲆、鲻和细须石首鱼等也可被感染。从稚鱼到大鱼全年均可发病,但7-9月高温季节为流行盛季。我国沿海一些网箱或室内水泥池养殖的真鲷、牙鲆曾发现有此病。

  4、防治:(1)饵料鱼必须新鲜,不要长期投喂同一种饵料,如以沙丁鱼为饵料时应添加0.3%的复合维生素,每次喂食应适量,勿使过饱。(2)放养密度要适宜,网箱养殖,每立方米水体控制在10-15千克。

  (三)弧菌病

  1、病症:弧菌病有的称为细菌性溃疡病,其病状随着患病鱼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较为共同的病状是,发病初期体表部分褪色,随后充血或出血(鳍基部和鳍膜最为明显)、鳞片脱落、形成溃疡;有的肛门红肿或眼球突出,眼内出血或眼球变白混浊。牙鲆仔鱼肠道白浊,腹部膨胀;真鲷、黑鲷鳃贫血,腹部膨胀、内有腹水。解剖病鱼,肝、肾、脾等内脏出血或淤血,甚至坏死;肠道发炎、充血,肠黏膜组织腐烂脱落,肠内有黄色或橘黄色黏液。

  2、病原:病原为弧菌属(Vib-rio)中的一些种类,革兰氏阴性菌。

  3、流行情况:弧菌病是多种海水养殖鱼类最为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疾病,鲷科、鲈科、鲻科、鱼屯科和鲆、鲽类等都可受其害。发病适宜水温为15-25℃,每年6-10月是流行病季节。水质不良,池底污浊,放养密度过大,饵料质量低劣,操作管理不慎,鱼体受伤等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真鲷 牙鲆 病毒 病原
下一篇 :鳗鱼病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