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参加某次闭门座谈会时,很多生产新型肥料的企业负责人提出,新型肥料承载着土壤改良、环保、减肥增效、提高肥料利用率等多项任务,前景可期。但这些技术无疑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在推广中的优势也被高成本掩盖去了光芒。企业疾呼:应该给予新型肥料一些补贴,以促进行业发展。针对新型肥料的补贴问题,也引起了业内的广泛讨论。
甲方:政府应该为环保买单
随着环保督查组的几轮巡查,不少化肥企业关停的关停,停产的停产,在去产能的同时也显示出政府对于抓环保的决心。施用新型肥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污染、改良修复土壤环境,也是治理环保的有力抓手之一。但作为施肥的主体———农民来说,环保对于他们的重要性远不如价格的吸引力。目前的种植主体人群还是60、70年代出生的农民,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不如政府补贴,降低新型肥料的成本,农民拿到手的价格降下来了,市场占有率就会提高,环保自然也就落实了。除了环保,在大力提倡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肥增效的当下,新型肥料尤其应是重点推广的产品,政府在中间应承担引导的作用,引导农民去使用这样一种好的产品。低价是引导的重要手段。
政府补贴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提高了企业生产创新的积极性。目前传统化肥的同质性自不必说,新型肥料也面临着同质化的窘境。为了提高新型肥料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积极性,补贴是一项有力的措施。
乙方:回归市场公平竞争
市场的职能之一就是优胜劣汰,完全放手,让市场去检验产品的优劣,才能使真正好的产品屹立不倒。新型肥料与传统肥料相比,承载着土壤改良、环保、减肥增效、提高肥料利用率等多项职能,是符合当前农业发展规律的产物。所以,如果是真正优质的新型肥料产品,即使没有补贴,也是可以脱颖而出,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的。而且,市场竞争应该是公平的,大家靠的是质量、价格、渠道、营销手段,而不应该靠补贴,这违背了公平的原则。
再者,本报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新型肥料没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即到底什么是新型肥料,还没有成文的规定。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如果马上给新型肥料给予补贴,那么就会催生出这样一种乱象:随便加一些看似“新型”的成分,成为新型肥料,获得补贴卖给农民。因为有利益,所以就会有人打着新型肥料的幌子,鱼目混珠,败坏了新型肥料的名声,伤了农民的心。国家白掏了钱还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笔者曾采访过一家做缓释肥包膜的企业负责人,他认为现在的新型肥料市场比较混乱,就拿包膜来说,肥效持续时间、包膜的成分以及包膜的材料等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农民看到花花碌碌的肥料颗粒就认为是缓释肥。本来就没有门槛,如果再设置补贴,就会加剧这种乱象。所以,在没有规范的行业标准出台之前,谈补贴还为时尚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hf/2017-9-19/hf_5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