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省各地植保站近期监测调查结果,结合天气条件等综合分析,预计土蝗在我省中西部地区总体为中等发生,西部农牧交错区蝗蝻密度较大及雨水较多的局部地块将达到偏重发生。预计农田土蝗危害高峰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主要发生种类有宽翅曲背蝗、大垫尖翅蝗、稻蝗、白边雏蝗、小车蝗等。
预报依据
1、越冬基数较低,冬后存活率正常。去年秋季越冬调查,没有查到亚洲飞蝗越冬虫源,土蝗越冬卵量全省平均1.43块/m2,较常年、上年分别低43.7%、7.1%。今年春季调查,土蝗冬后存活率全省平均89.7%,与常年相当。
2、孵化出土集中,局部密度偏高。白边雏蝗、小车蝗等早生型土蝗蝗蝻,5月末开始陆续出土,中华稻蝗、大垫尖翅蝗等晚生型土蝗蝗蝻,6月中旬陆续出土,孵化期与常年接近,并相对较集中。据近日各地植保站调查,目前西部大部分地区农草交错区、盐碱地、荒地中,土蝗密度在10-20头/m2,其中肇源、肇州、杜蒙、林甸、安达、讷河、依安等地最高虫口密度达到30-50头/ m2。现阶段土蝗龄期多处在3-5龄。目前各地尚未查到亚洲飞蝗蝗蝻。
3、气象条件对蝗虫发生危害有利。去年冬季气象条件对蝗虫越冬影响较小,越冬死亡率与常年持平。另据省气象部门预测分析,7月份下旬至8月份降水略多,利于土蝗发生和危害。
综上分析,尽管目前我省土蝗密度与常年接近,但随着草场打草及后期降雨增多,草场食物匮乏,将促使土蝗进入农田,农草及农林交错区的部分农田将会遭受危害。因此,各地要密切监测蝗虫迁入农田动态,及时发布预报信息,对达到防治指标以上的高密度地块,要及时组织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控制蝗虫扩散危害。
防治建议:当土蝗虫口密度达到15头/平方米的防治指标时,进行药剂防治。在中低密度发生区(土蝗密度在20头/平方米以下)、湖库及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农牧交错区,使用蝗虫微孢子虫、杀蝗绿僵菌、苦参碱、印楝素等微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防治。在密度较高发生区,可选用马拉硫磷、高效氯氰菊酯、阿维·三唑磷等农药。应积极组织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使用大型施药器械开展统防统治,在集中连片面积大于500公顷以上的区域,提倡进行飞机防治,确保及时有效控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zw/2017-7-27/zb_22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