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的文化反省 公民意识的锻造


 

  在当代,“食品安全”一词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的反思性或批判性的概念,承载着人类对新的伦理价值的期盼,也反映了对人类生存之道寻求的心灵救赎和自我拯救。我国食品安全沉疴表明,伦理崩溃、道德框架失散,以及人生意义的缺失构成了这个时代最显着的文化特征。个体之间的伦理关怀变为缄默与冷漠对视,信仰已被谎言彻底掏空,不但酿成体制文化的价值怪象,还催生立基于利益的权力文化秩序的兴起。

  (一)道德赤字化:信仰的式微与崩塌

  信仰是一种深刻的“存在的维度”,食品安全问题的密集爆发,预示着中国只是一个初级版本的转型社会,如今到了道德亏空的密集还账期,信仰的缺失与道德的赤字正转化成一桩桩人为的骇人听闻的灾难,精神启蒙尚未真正开启。随着中国文化中儒学的权力化与道家的世俗化对人性的压抑,导致机械式的人格特质,生存精神中愈发缺少一种对抗物质人生和私己性的基因,精神重心、人生面貌皆全方位地物化。由于功利主义侵蚀,致使道德失去标准,由赢者诠释道德,最终把道德庸俗化。食品安全问题的“无法无天”,无疑使我们再次面临以绝对意识衰落为标志的“人类个性的危机”(瓦茨拉夫·哈维尔语)。

  食品安全伦理的崩溃,恰是国民整体道德体系瓦解的象征。在一个“零度道德”的社会,个人在大众文明的熔炉中消失,在存在的秩序中失去了根本,变成了非道德的人,这就是非道德化社会的化身,进而带来社会深刻的道德危机:人人似乎都是破坏者。俯首当下,更多人们选择沉默,进入了文化的“囚徒困境”。许多人罔闻人性之幽暗和权力之悖杵,沉溺在物质的浮华之中,公共空间惟剩一地鸡毛。

  (二)技术滥觞化:对强制完成现代性的抗拒

  现代社会中,技术变成了决定社会生活的正义性和合理性的主要依据,但它本身的正当性却成了问题,人们不可避免地陷入某种数字悖论之中。现代人越来越关注“应该如何行为”,而不是“如何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原本,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可如今,人变成了一个虚拟的概念无意识地卷进所有的生产过程,在技术主义支撑下的隆隆机器声中,人性已遭冷落。

  食品安全问题表明,作为现代性的元叙事之一的技术乌托邦主义,不仅无法约束失范的社会秩序,反而具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非反思性和盲目性,随着它无孔不入的侵占,进一步造成空前的“亏空“和危机。由于被笼罩于技术理性的巨大阴影之下,“现代性”道德已沦为一种工具性道德。展开这一“道德谋划”的始作俑者源自具有普遍理想精神的“进步主义”,但这只能是一种带有文化强权色彩的“道德乌托邦”设计。技术主义所导致的对人的“物化”以及对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的忽略,其直接后果就是个体生存于其间的“生活世界”的分崩离析,陷入难以自拔的技术“阱架”。

  (三)伦理碎片化:生活世界“意义”的丧失

  随着人类社会行动趋向整体化淹没了作为基本构成单位的个体,文化精神的深层断裂致使乌合之众深陷集体无意识,最终造成了行动的缺席,伦理沦为了碎片。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但始终未能确立起现代社会精神的生长点,最基本的做人之道已成为“稀缺资源”。百年来的“文化冲突”,换取的却是现代公民权利未张而传统责任伦理尽失。市场生活中“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以市场方式创造出“稀缺”文化只是扭曲了的文化,由此产生食品安全伦理道德的失范和“意义的丧失”(the loss of meaning)。

  问题食品的大行其道,表明中国社会正处于“价值真空”,生成新的秩序也瓦解为彻底的无序。尤其是市场导向的行为模式渗透于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取向发生严重冲突,激发出包括“政治波普”和“格瓦拉”在内的各种社会反叛行为,强化了文化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9页。]。人人都在自保中,良心的自由被囚禁起来,“导致个人将自己完全封闭在内心的孤独之中的危险”[[法]托克维尔,董果良译:《论美国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27页。]。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缺失 强化 伤害 回归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