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用“项目+”“平台+”让盐碱地旧貌换新颜


山东东营放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效应——

用“项目+”“平台+”让盐碱地旧貌换新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

  一片连片3000亩的中重度盐碱地,撂荒已超15年。2021年,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契机,引入山东乾舜科技的“封域双层真空负压组控综合技术”和全程社会化服务,用时一年将盐碱地变成“吨粮田”。

  一片占地千亩的后备盐碱地,从诞生起就是一成不变的灰白与荒凉。以国有公司为平台,先流转后开发,引入山东田立方公司共同出资,通过无土沙培、生物菌剂利用和节水灌溉等方式治理改良……如今,盐碱地已成为设施化、智能化果蔬种植基地,预计年亩产值可超8万元。

  初冬时节,记者在黄河入海口所在的山东省东营市采访发现,乘着各项政策东风,东营坚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做好“项目+”“平台+”文章,推进盐碱地连片整治开发,资本、科技、人才等现代农业元素迅速落地,不毛之地变身“吨粮田”“万元田”。

  

  突破“盐碱”:发挥高标准农田项目筑基作用

  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全市盐碱地面积341.8万亩(不含滩涂180万亩),占我国北方滨海盐碱地面积的22.8%,占山东盐碱地面积的38.2%。全市耕地面积343.7万亩,其中盐碱耕地面积19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7.1%。

  东营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英明介绍:“2019年的机构改革,改变了过去农田建设‘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局面,我们构建了‘五个统一’的高效管理体制,集中力量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因此,大面积、高质量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推动盐碱地开发利用中发挥了‘筑基’作用。”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十二五”以来,东营实施各类农田建设项目281个,累计投资43.22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4.18亿元,地方财政资金28.64万元,社会资金0.4亿元,扣除重叠面积后,建成高标准农田21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2%。

  在实践中,基于盐碱地实际,东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把握了两个重点:一是挖掘耕地质量的潜力,提高耕地地力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二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降低水资源使用量,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项目实施为农村土地带来了‘三增’,即增耕地、增产能、增价值。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效率,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土地价值的增加,促进规模化经营,给农民带来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据测算,2019-2020年东营新建的40万亩高标准农田,使项目区约26万人直接受益,带动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左右。”王英明自豪地说。

  

  放大“效应”:以“规模优势”撬动更多资金资源

  垦利区是东营市黄河入海口所在地,与山东多数地方的人均“一亩三分地”不同,因盐碱滩涂广布,垦利多数地区土地平整、地广人稀。近年来,各项政策东风在“黄河口”“盐碱地”等热词上汇聚,针对盐碱地开发利用的现代农业科技迅速进步,各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迅速涌现,这为盐碱地的大面积开发提供了可能。

  然而,前期投入大、开发周期长,成为最大阻碍,如何破题?垦利区委书记西牧山介绍:“发挥土地规模优势,以国有公司为平台整合资源,推进先流转后开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等为先导改善条件,吸引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进驻,成为垦利在实践中蹚出的有效路径。”

  如今,在垦利区,按照土壤盐渍化程度,探索出分级分类治理的多条路径:坚持以粮为主,对轻度和中度盐渍化耕地,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撬动作用,引入科技企业或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入耐盐碱品种,试验推广改良技术,提高粮食产能,建设后备粮仓;对重度盐渍化耕地及宜耕后备盐碱地,由国有平台公司整合打包,发挥“土地连片成本低”优势,整合项目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合作开发,开展综合利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土地 粮食 盐渍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