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农田巧改造 旱地变水田


江西针对极端干旱天气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田巧改造 旱地变水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莫志超

  “怎么还不下雨?”这是今年江西农民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尽管近期江西多地陆续迎来降雨,但从今年早稻收获后到晚稻收获前这很长一段时间里,干旱、缺水始终是江西农民需要克服的首要难题。

  挖井、引水,全省各地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农民抗旱,在多重不利因素叠加下仍取得了总产量超过430亿斤的粮食生产好成绩。而与应急手段相比,今年江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农田应对干旱等极端天气的能力。

  “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别,粮食单产亩均提高100斤以上。尤其是今年遭遇历史罕见的极端干旱,高标准农田抗旱保灌能力突显,总体灌溉保障率达97%以上。”11月15日,江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江枝英接受采访时表示。

  

  为农田“找水”

  在吉安市永丰县潭城乡富山村,村民胡竹根除了种水稻,还承担了一项重要工作:“我是村里的‘义务管水员’,什么时候需要用水、什么时候拧紧阀门,我都一清二楚。”胡竹根一边说,一边给记者展示农田灌溉系统的使用方法。只见他将旋钮一拧,源源不断的清水就从管道中喷涌而出,就像给农田通上了自来水。

  富山村的灌溉为何如此方便?这还要从潭城乡的“找水”工作说起。

  以前,潭城乡虽然种植水稻,却是一个“缺水”乡镇。“我们这里地表水少,地势高,地下水也指望不上,往下300米深都没有地下河。”潭城乡党委书记张志华告诉记者,全乡的供水主要依靠一座小Ⅰ型水库——睦源水库。

  但是,水库有水不等于农田能够用上水,如何让水库里的水能够及时派上用场?

  张志华介绍,今年汛期,潭城乡采取了“蓄水、放水、节水、通水、送水”的“五水”良策为农民和庄稼“解渴”。潭城乡根据水文记录,在6月汛期最后一场大雨前及时关闭水利设施闸门,蓄水量较往年增加300余万立方米。同时,结合7月“双抢”季节需水量大的特点,组织村民、干部维持放水秩序,及时调处各类用水纠纷20余起。

  

  小项目发挥大作用

  用水的基础有了,接下来就轮到主角登场。潭城乡“五水”中的核心一环便是通过铺设深层管网精准输水实现“节水”灌溉。

  “水库里的水总不能一筐一筐扛到田里,能不能让农民像用生活用水那样随时取用灌溉水?”张志华把目光瞄准了农田改造。睦源水库地势较高,与农田形成了较大的高度差,这是输水的有利条件。于是,2019年开始,潭城乡在睦源水库实施了高效节水项目,累计投入300余万元,施工工程量近5000立方米,铺设了覆盖半径超过3公里的深层管网。一头从水库取水,另一头直通田间。

  深层管网有哪些好处?在张志华看来,实现了“小项目发挥大作用”。与露天水渠相比,密闭式的管道不易蒸发,能够节约15%的水资源,同时,也节省下了一大笔疏通渠道的开支。“以往每年花在维护水渠上的费用是五六万元,现在不仅节约了成本,还缩短了调水时间。”张志华说,以前肩挑背扛需要3天3夜才能灌溉完的农田,现在6分钟就能解决。

  张志华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投入一般是3000元/亩,1000亩就是300万元。而同样是300万元的投入,潭城乡设计深层管网时的覆盖农田达到3000亩,今年抗旱时又通过提灌实现了扩面,每天向农田输水3.5万立方米,40天时间便覆盖了6000亩。

  “以前我们这里是‘干死蛤蟆、饿死老鼠’,现在‘旱涝保收’。”胡竹根告诉记者,有了深层管网的保障,他今年的水稻种植面积从五六亩扩大到了30多亩。

  

  改造670万亩旱地

  潭城乡依靠深层管网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解决了“旱地又遇干旱”的大难题,也体现了江西高标准农田建设新的重点内容:经过夏秋两季高温、干旱的考验,江西提出坚决打造旱地高标准农田“主阵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旱地 干旱 丘陵 立方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