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龙成 姚媛

  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消息称,今年以来,已累计帮助脱贫地区销售农产品797.4亿元、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3268.7万人、超过65%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脱贫成果得到持续巩固,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产业带动、帮扶升级——

  

  脱贫地区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金秋十月,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一垄垄破土而出的红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行唐县大力倡导种植耐瘠薄、耐干旱、产量高的红薯品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8万亩,惠及7个脱贫村,是带动当地老百姓特别是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的主要产业。

  在湖北省秭归县,漫山遍野的脐橙,就像脱贫群众的“绿色银行”。目前,秭归县脐橙种植面积达40万亩,产量80万吨,总产值达100亿元,并且全县已构建低山柑橘、半高山茶叶、核桃、小水果,高山蔬菜、烟叶等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同时加工、仓储、品牌建设能力持续提升,逐渐培育出多样化、全链条的特色产业集群。

  青藏高原上,牦牛产业已成为脱贫牧民过上好日子的“致富引擎”。在青海省42个脱贫县中,甘德县、泽库县、祁连县等16个县将牦牛作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青海省进一步加大对牦牛脱贫产业的扶持力度,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牦牛相关产品种类达到200多种,发展势头持续向好。截至目前,有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州级龙头企业、129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直接带动农户1.15万户,户均增收1843元。

  全国832个脱贫县,每个县都因地制宜,发展出2-3个主导产业。进入过渡期,帮扶政策不松劲、不断档,推动脱贫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到55%以上,各地以此为支点,撬动财政、金融、社会多方资金,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驻村工作队选派到位,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接续推进,科技特派员等帮扶力量下沉一线,脱贫产业有了坚实后盾。

  产业“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消费帮扶也在持续跟进,帮扶产品进一步衔接国内大市场。

  

  稳住岗位、实现就业——

  

  巩固好脱贫群众增收大局

  “区里推荐我参加福建惠安线上专场招聘会,在通过达利集团面试后,又送我到区职校上了一周实操课,随后政府统一安排,‘点对点’送我们到企业上岗。”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隰宁堡村脱贫户杨继坤说。今年初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红寺堡地区黄花菜加工厂一直停工,在加工厂工作了四年多的杨继坤担心没有收入日子该怎么过,好在政府组织的劳务对接解决了他的工作问题,同时也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作为红寺堡区对口帮扶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和红寺堡区近年来持续开展劳务协作。惠安县通过线上“送”工、培训“稳”工、点对点“送”工等方式,稳定提供就业岗位,着力促进红寺堡区群众实现就业。截至目前,已有4500余名红寺堡区劳动人口常年在惠安县务工,其中脱贫人口近2000人。

  今年以来,为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巩固好红寺堡区脱贫攻坚成果,惠安县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线上平台举办21场红寺堡区专场网络招聘会,惠安县中化、达利、南王等16家重点企业为红寺堡区提供了4500个就业岗位,涉及化工领域、机械制造、食品产业等行业,最终红寺堡区有近1300多名脱贫群众以“点对点”形式赴惠安县务工。

  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今年农历正月初八,渭源县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组织151名务工人员乘坐大巴车或“点对点”定制专列奔赴青岛和福州复工,实现外出务工群众“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闭环运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牦牛 数据 今年以来 识别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