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新时代的农民,日子不害愁”


“新时代的农民,日子不害愁”

——青岛莱西市探索平衡发展的城乡融合路径
魏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9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包括山东济青局部片区在内的全国11个试验区分阶段分任务先行先试。

  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济青片区重要组成部分,青岛莱西市深化拓展“莱西经验”,围绕统全局、统资源、统产业、统改革、统经营、统服务“六个统筹”,迅速激活各类主体、要素和市场,着力打造城与乡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莱西样板”。

  

  加速规模化经营 农民转型成“职业工人”

  “种了半辈子地,没想到现在成了职业农民,跟工人一样每天按时上下班,每月按时领工资。”在莱西市马连庄镇的青岛扶贫产业园里,村民李月香一边修剪葡萄枝一边感慨。

  李月香的工农角色转变源于莱西市推行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村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模式。

  在马连庄镇,由镇政府牵头成立镇级国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行“党组织+公司+村集体+农户”土地流转模式,统筹全镇农业市场化发展。有了镇政府信誉背书,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在新村党委的领导下,包括李月香在内的村民流转土地热情大大提高,村民自愿将土地流转至镇、村两级农业发展公司,由农业公司根据产业布局招引农业项目。

  在此模式之下,国有农业公司在招引项目和市场主体过程中借助土地议价权取得增值收益,而村集体按流转收益的20%获得所有权收益金。打破分散经营后,引进主体规模效应凸显,换来的是效益逐年提高,农民收入跟着“水涨船高”,实现四方共赢。

  在马连庄镇,利用流转土地建设起青岛扶贫产业园、青岛甜瓜产业园、军武河产业园等14个现代化园区,培育马连庄甜瓜、万寿菊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规模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长期就业的职业农民100余人,季节性职业农民就业达500多人。

  “土地流转得到一份租金,进农业产业园打工得到第二份收入,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合作社又能参与年底分红,一块土地三份收入,一年下来可以增收1万多元。”李月香说,“真是赶上了好时候,新时代的农民,日子不害愁了。”

  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现代化前提是规模化发展,首要就在于土地资源的整合。原本农业生产方式受限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往往成本高、产出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吸引力不强、劳动力流失严重,甚至出现土地撂荒现象。

  对此,莱西把市场化、平台化思维引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搭建资源整合、产业化发展、专业化服务、资本助力四大平台,通过发挥市、镇两级国有平台公司作用,搭建市、镇、村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步推进土地流转和托管,整合要素、搞活经营,把农民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土地资源,走出一条土地全域化统筹、产业全域化开发、服务专业化供给、资本全链条支撑的发展新路。莱西市土地经营规模达67万亩,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2%,土地托管面积达到52万亩,获评山东省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县。

  

  项目驱动产业融合 市场要素双向流动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一方是广袤的乡村大地生产率低下,土地这一农村最大资源优势发挥不出来,一方是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下乡缺乏载体支撑,“乡村的要素用不好、城市的要素落不下”矛盾凸显,现代农业项目这一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便成为连接市场要素双向“跨界”流动的绝佳“桥梁”。

  在莱西市龙水社区七星河新村,坐落着亚洲最大单体温室大棚,也是青岛市首个智慧温室。在这个长600余米、宽200余米、面积超200亩的温室大棚内,超过36万株番茄正茂盛生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农业项目 试验区 温室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