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帮扶团队部分专家在伽师县示范田。资料图
如今,提起我国的棉花,人们的目光一定会聚焦新疆,因为这里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种植面积占了全国的70%以上,产量更是占了全国总量的80%多。在南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伽师县、巴楚县,棉花种植面积都在百万亩左右,棉花已经成为当地各族人民寄予厚望的致富产业。产业做“媒”,这三个县今年3月被定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在“三区三州”贫困地区的科技帮扶县,棉农们在田间遇到国家级棉花专家也就成了寻常的事。
一
巴楚县、伽师县和莎车县虽然都是植棉大县,在专家眼里还是问题多多。
其一:品种多乱杂。莎车县内有25家种子企业、40多个棉花品种,伽师县种植的棉花品种约30~50个,巴楚县约30个;其二,技术相对落后。棉农植棉仅凭经验,农技推广部门人员严重不足,科学管理水平不能适应新品种新技术的需要;其三,有的地方采用林果间作套种模式。棉花品种不配套、水肥管理不科学,棉花虫害发生严重,棉花早衰或晚熟,产量降低,品质较差;其四,“良种+良法”不配套。在盐碱重、缺水或沙性地块,耐盐碱耐旱的棉花品种不能及时跟进,出苗率下降,产量降低;其五,棉花产业链短。各县基本无后端加工企业,无法对棉花进行县内消化,增加了棉花的运输成本。
脱贫攻坚,产业要先行;振兴产业,科技是支撑。中棉所所长李付广在所里动员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作为国家级的棉花专业科研机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推动发挥棉花在科技脱贫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充分发挥优势,聚焦精准发力,充分体现棉花科研国家队的‘头雁’效用!”
随即,中棉所成立了所长李付广、党委书记潘燕荣、副所长张西岭等负责的三个专家组,分别负责巴楚县、伽师县、莎车县的棉花产业科技帮扶工作。专家组深入定点帮扶地,开展棉花生产专题讲座、现场培训、入户指导、展览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活动,提升定点帮扶地区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逐步培养一批农业生产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中棉所计划到2020年组织专家50人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产业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类人员2000人次,推广新品种3~5个、新技术3~5项。另一方面,中棉所还决定邀请三个县的农业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农业企业经营者到中棉所进修,学习掌握国际国内棉花产业发展动态、农业产业培育与管理等宏观方面的知识,拓展战略发展视野,提高战略谋划能力。
二
在巴楚县,中棉所棉花绿色增产增效创新团队宋美珍研究员带领科技扶贫专家组成员先后赴多来提巴格乡、恰尔巴格乡、阿克萨克马热勒乡,采集棉田土样,与植棉大户、技术干部等进行田间管理技术交流,并就2020年中棉所新品种示范工作、优质棉展示、“宽早优”种植模式等工作进行详细洽谈。
在不久前巴楚县召开的棉花产业合作和期货研讨会上,宋美珍研究员作了“改良品种、提升品质”的主题报告,就如何提升巴楚县棉花产业水平、推进巴楚县棉花生产能力、改善巴楚县棉花品质进行了理论讲述与技术指导。
在伽师县,中棉所棉花优质育种创新团队袁有禄研究员带领科技扶贫伽师工作站成员,先后走访调研植棉大户、棉种及农资经销商、纱厂、新疆中棉种业试验及示范棉田,考察棉花生长、病虫害、田间管理等情况,给农户提出建议和指导。针对英买里乡17村的棉花由于播种较晚、大量施加水肥导致棉花徒长、棉铃虫危害增加的情况,提出了合理施肥控制棉花长势、及时防治棉铃虫等建议。
克孜勒苏乡28村棉农由于初次接触海岛棉种植,不了解海岛棉习性,尤其是开花后水肥供应少,治虫药物类型单一,导致中上部棉铃脱落,脱落比例高达35.8%。专家及时提醒棉农,海岛棉本身不抗虫,不耐高温,防虫要尽早,及时更换药物,开花后,棉花需水量增加,要及时灌溉等技术指导。克孜勒博依乡1村一个种植大户种植海岛棉近2000亩,也是由于前期缺水,棉花脱铃严重。在专家建议下,及时浇水、及时治虫,脱铃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9-20/202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