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与亿万乡亲喜迎全面小康


与亿万乡亲喜迎全面小康

——写在《农民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
本报编辑部

  今年,农民日报40岁了!

  40年来,守初心,担使命。它由农村改革孕育、姓党属农,始终与农村改革同步,与亿万农民同心,与大国“三农”同行;它见证着农业农村发展进步的波澜壮阔,记录了亿万农民生活变迁的微观记忆,在书写“三农”发展史的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刻进历史行进的辙痕之中。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期。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之际,让我们深情回望,笃定前行。

  

  一

  1980年4月6日,《中国农民报》在农村改革的风云际会中应运而生。1985年1月1日更名为《农民日报》,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报名。

  作为唯一一份面向“三农”的中央级、全国性报纸,中国“三农”地位有多特殊,它就有多特别。它服务的农民人数之多、农业分量之重、农村区域之广,放眼世界报林,都独具特性。

  它的诞生,是时代的召唤。一出生就以推动农村改革、传播党的政策为己任,开辟政策问答专栏,深入解读宣传。1982-1984年连续三年,主题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由《中国农民报》率先刊发。读者把报纸当作“挡箭牌”,碰到与政策不符的做法,就把它拿出来,“报纸上是这样讲的,你们那样不对”。

  是人民的心愿。战争期间在山沟里吃过农民的小米,要为8亿农民办一张“一个鸡蛋就能换”的报纸,“也是一种报答”。初创期,席地而坐办公会客,每天只领1元工资自带饭盒,背着样报走到农民中间征求意见,老报人们却不觉苦不觉累。他们的肩头,扛着的是全社会对农民的关注和情谊。

  更是农民的期盼。《中国农民报》要出版的消息传出后,农民纷纷来信说:“终于要出版一张我们自己的全国性大报,这是党对我们的关怀。”不少农民直接寄钱给报社,要求订报。万里同志指示,一定要把报纸办好。杜润生同志说:“这个报是其他报纸代替不了的,是无可替代的。”

  一定把报纸办好,这是至重的嘱托与重任!无可替代,这是何其的光荣与神圣!40年来,几代农报人筚路蓝缕、殚精竭虑,以笔为犁、以报为田,用痴情热血和青春才智,为“三农”矢志奋斗。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勉励,“替农民说话,帮农民致富”“党的宣传喉舌、农民的知心朋友”“要把农民日报办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报纸,真正做到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

  

  二

  这是不变的情怀,这是永远的信念。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惠新西街15号的报社一楼入口,红色的“崇农立言 惟仁求真”社训高悬,昭示着农民日报的办报誓言。

  “你们不替农民说话,谁替农民说话!”老一辈革命家的话语一直鞭策着农报人。为农民服务,把农民放在心上,是农民日报一以贯之的基本追求。做到了是本分,做不到就是失职。

  有这样一幕,定格下农民日报40年始终如一的行动姿态。1992年元月的寒冬,3位年轻记者,钻进一辆满载蒜薹的“大解放”,傍黑儿由山东苍山启程进京。这一路,县县有关,处处设卡,各种税费名目繁多,“不在这儿卖也得交”。反映农产品流通领域乱象的报道《八百公里跟车记》刊发后,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国务院办公厅召开座谈会听取运销户意见,多部委联合发文,撤除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关卡,直接催生了让亿万农民受益至今的绿色通道政策。

  往昔岁月历历在目,点点滴滴汇聚成河。40年来,推动改革、替农民说话,成为农民日报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义无反顾的担当。

  从改革初期“一肥难求”,农民极为不满,记者调查采写的《化肥追踪记》,促使“条子肥”歪风得到整治,到上世纪90年代,刊发一系列调查和评论,呼吁减轻农民负担;从最早推出建议尽快制定《代表法》报道,呼吁保障农民参政议政权利,到发起“同命不同价”讨论,为农村居民争取平等人身权利;从大声疾呼废止暂住证,让农民工享有自由迁徙权利,到为农民工讨薪,推动积分落户,维护农民工权益等……在每一个涉及农村改革的重大时刻,在每一次攸关农民权益的关键节点,农民日报从未懈怠。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农业现代化 总结 连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